陕西师范大学:抱道不曲 拥书自雄

14.08.2015  11:36

  夏日时节的陕西师范大学,花香与书香融汇在一起,飘溢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晨读经典、马列读书社、博观读书、专家经典导读、诗文赏析沙龙、笔会诗会……“抱道不曲 拥书自雄”经年累月,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

  博观读书:“书虫”汇集

  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创新班的郭晶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空余时间几乎都在畅游书海。在大一时,她就加入了学校的“博观”读书活动。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不同的文学审美世界里展现了怎样的“人生”?这是郭晶最近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的主题。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陕西师范大学“博观”读书活动以“博观天下,书香人生”为主题,以低年级人文类学生为主体。2011年9月以来,活动覆盖学生近6000人,组成读书小组967个,举办读书报告会22期,博观腾讯微博听众有12800多人,成为学生喜爱、社会关注的学生品牌活动。

  晨读:用诗词歌赋唤醒黎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每天晨光熹微时,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们或三三两两或集中在校园的林间亭下,长吟短诵儒道经典、诗词歌赋。

  201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吴家琪刚进校时,还是一个略带口音且有些羞涩的女孩。入学后,风雨阴晴,晨读不辍。从国学经典到英语文章,从口腔的提打挺松到绕口令练习……4年后,她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攻读MFA的主持艺术方向。她自编自演的朗诵作品《乱世中的美神》完美演绎了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独特人生,同时斩获了多种奖项。

  从2007年推出“晨读经典工程”计划以来,该学院的同学们通过对传统国学经典的诵读,沐浴逝去时代的伟大心灵之光,明了古人的兴衰际遇与喜怒哀乐。每年一届的“晨读经典大赛”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大学四年,同学们会有很多迷茫和犹疑,但在不断坚持—放弃—再坚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已经养成了一个影响一生的习惯——阅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刘洪超说。

  少数民族学生阅览室:这是一个家

  下午4点20分,教学楼下课铃声准时响起,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2014级学生格桑卓玛收拾好自己的书包,起身离开教室,走进雁塔校区六附楼102室,取下书架上一本介绍藏族文化的书籍,静静地看起来。

  20平方米,一排书架,两张桌子,九把椅子,地方不大,充满温情,这是陕西师范大学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书籍为主题的阅览室。

  作为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协助负责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辅导员丁武对少数民族同学日常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着详细而深入的了解。去年10月份,他首先提出创建一个少数民族阅览室的想法,“希望以这个阅览室为依托,为少数民族同学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得到学业上的帮扶、交流,课余时间也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小型的民族开放月活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展览,以此增进同学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下午5点多,阅览室已经陆陆续续有学生前来看书、自习。“阅览室筹备前期,我还给老师推荐过几本书,这里的环境不错,很安静,适合学习;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书籍也很多,看看书,了解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也很不错。”格桑卓玛说。

  红色经典阅读:答案在坚持28年的脚印里

  “清明时节品书香,曲江池畔忆先烈”,这是陕师大马列理论读书社近日开展的一次读书分享会活动。该社社长,政治经济学院2012级学生张璐告诉记者,品读马列理论经典书籍,是为了激励社团成员会读书、读好书、懂好书。

  马列理论读书社是陕西师范大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学生的一个闪亮品牌。读书社成立于1987年,有28年历史,其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全校第一个马列学习小组。陕西省多任省委书记或省长曾亲临或致信学校,指导学生进行马列理论学习活动。读书社也由最初的1个小组9名学生发展成为“校有总社、院有分社、班级有组织、宿舍有成员”的260多个理论学习小组,9000多名学生常年坚持有组织的理论学习活动。

  “我从大一就进入了读书社,四年时光,从马列理论经典著作的学习,到大我与小我的抉择;从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的培养,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入认识和思考等等,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受益终身。”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国际商学院学生李莹说。读书社已先后有3000多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本报记者 李玉兰 本报通讯员 冯增勤 石萍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