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一村民在一废弃沙坑池塘里捕到野生大鲵 重量达6斤

20.03.2018  10:53

  

 

  本报讯(通讯员王会军记者王晓宁)大鲵又称娃娃鱼,野生大鲵栖息于山谷清澈的溪流或山洞泉水中,是人类生命之源——水环境状况的“晴雨表”。而在华阴市,一村民却在一废弃沙坑池塘里捕到一条生长十年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这一罕见现象引起了水产专家的关注。

  3月12日,华阴市罗夫镇仁和村村民韩专医,在秦岭南山支流罗敷河西堤附近一个占地约5亩的废弃沙坑池塘里捕到一条体长52厘米,重量达6斤,外形罕见的鱼。

  韩专医介绍说:“当时,我以为是条鲶鱼,后来一想,好像在电视上看过,可能是条娃娃鱼。”就在韩专医一家人联系相关单位准备移交时,正巧遇到华阴市渔政管理人员在村上检查工作,得知情况后,工作人员对鱼的身份进行了鉴定。

  据华阴市渔政监督管理站副站长、水产专家张新义介绍,“这是一条野生的娃娃鱼,因为在我们当地也有养殖大鲵的养殖户,但是现在全省统一把大鲵养殖搞成内置芯片养殖,所以这明显是野生的范畴,没有任何标记,而且它的外观多褶皱,包括它的外观生长和它实际年龄不相符,从它的年轮来看,基本是在十年左右。”

  据周围群众说:该沙坑已废弃十多年了,沙坑水由附近秦岭南山支流罗敷河水地下渗透过来。那么栖息在秦岭深处的野生大鲵怎么会跑到二十多公里以外的沙坑池塘呢?

  张新义说,“这个娃娃鱼能到这片水域,非常罕见,因为这里的海拔、水温都不适合它的生存。有可能是上游发水后,随着水流飘下来的,刚好到了这里,它觉得有水源就跑到这里来了。”

  近日,华阴渔政监督管理站工作人员将一面绣有“救助国宝功不可没”的锦旗及500元钱送到保护野生大鲵爱心使者韩专医手中,与此同时,经过数日精心管理,华阴市渔政水产专家一行徒步往返行走30多公里,将已适应山区生存条件的野生大鲵送至秦岭深处某峪道内放生。

  华阴市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水产专家骆玉玲介绍:“这次放生之所以选择在秦岭后山,因为这块适合于娃娃鱼生长,娃娃鱼喜欢静,必须有水流,还有一个就是不喜欢见光,这块水质是流动的,石头也多,娃娃鱼可以找到它栖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