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团队讲述"长七"激动时刻 距发射点不到三公里

28.06.2016  11:31

       航天六院长征七号试验队员凯旋

  6月27日下午,已经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连续奋战43天的航天六院11所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室主任、主任设计师徐浩海和另外13名试验队员一起,回到位于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两天前,由六院研制的6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4台18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双双表现完美,确保了长征七号首飞获得圆满成功。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这些“长征七号”的功臣们。

  他每天工作15小时曾参加神九发射

  “之前在现场参加过神九发射,但是长七的发射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完整的发射任务。”凯旋后的六院165所机电环境院副总经理徐敏还是一身蓝色工作服,作为“长七”试验队员,他告诉记者,他们此次承担的任务是火箭的地面加注系统、氮气系统、液氧低温系统、煤油抽真空系统。“因为我们产品有和火箭直接对接的,所以这次是和火箭零距离接触。”徐敏笑着说,对于产品维护一直做到最后,甚至在发射前半个小时,他和火箭的距离还只有200米。

  从发射前七天进入发射场,徐敏每天都是忙碌状态。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持续到晚上10点,午饭也是简单的盒饭在现场就解决了。发射前十天,徐敏队友就对产品做了全面的系统检查,各个细节都不放过。“长七首飞,是新的地面系统第一次接受考核,每个零部件都关系到最后成功与否,所以当时还是紧张的。”徐敏说,发射倒计时,自己在两公里外看着火箭升空,当亲眼看到火箭发射成功,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四个“85后”:激动得嗓子都喊哑了

  在队伍中,四张年轻面孔吸引了记者注意。李祥、刘晓锋、陈涛、彭超,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29岁,基本算是“85后”。作为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他们是第一次到发射现场。

  作为航天六院71043厂的一分子,四个人经历了这次新亮相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装、生产和试验全过程。“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从小呵护着长大,”彭超玩笑着说,“现在孩子长大了,要离开家了,我们作为家长,肯定心里是忐忑的。

  6月25日,距离长征七号发射还有一个小时,刘晓锋、陈涛、彭超从发射现场撤离;倒计时30分钟时,负责飞船、发动机状态确认的李祥撤到了距离发射现场2.5公里之外的安全区域。

  “5、4、3、2、1,点火!”20时00分,伴随着指挥员铿锵有力的口令,中国新一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烈焰飞腾,呼啸而起,在海天之间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

  对于刘晓峰等四人来说,他们并没有马上欢呼。因为,液体火箭发动机起动过程中,在几秒甚至零点几秒内,发动机的转动件要从静止状态加速到每秒几万转的高转速,燃烧组件要从环境温度达到三四千摄氏度的高温,在起动过程的百分之几秒甚至千分之几秒内,如果任何一个环节设计不好都可能导致发动机故障甚至爆炸。

  “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来自各方的测控点接力把火箭飞行数据实时传来。直到20时20分许,发射场系统指挥长宣布“长征七号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李祥、刘晓锋、陈涛、彭超才松开紧紧攥了快半个小时的手。“我们所在的安全区域,一片欢呼声。有跳起来的,有欢呼的,有拥抱的,我也特别激动,真的。”彭超说,“从小到大没怎么哭过,那会觉得特别想哭。我拼命地喊,感觉嗓子已经喊哑了,但是还是在喊,太激动了。

  长征七号的首飞,标志着中国“太空家园”——空间站的建设已拉开大幕。“能不能在家休息几天?”记者问。徐浩海说:“休息不敢奢望,我们试验队的两位副总这次没有回来,还在海南发射场呢。今年下半年,还有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发射任务,我们得继续努力,做好后面的工作啊。

编辑:杨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