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11个调研组分赴全国调研:该出手时就出手

03.04.2015  11:07


  2015年3月17日,全国两会闭幕刚刚两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全覆盖、高效率、抓重点、多形式为特色的大调研活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的直接组织下拉开序幕。委领导率领的11个调研组,开始陆续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地调研。这次大调研活动,参与人数之众、覆盖省份之广、主题涵盖面之宽,为历年之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在部署时指出,这次大调研活动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任务,调查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判和把握经济发展走势,加强政策的预研储备。强调全委上下要紧密围绕新常态、新情况、新特点,提高调研质量和深度,真正形成一批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调研成果。

  问题导向 主攻发展困局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经济工作和搞好宏观调控的基本前提。此次调研紧紧围绕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展开,涉及增长、投资、外贸、电煤、自贸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十多个专题,每个专题既紧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契合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职能定位和职责使命。

  3月20日晚,徐绍史带领政研室、运行局、综合司、财金司、宏观院等司局负责人,在仲春的暮色中风尘仆仆抵达辽宁。调研组把行程第一站安排在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并看望慰问干部职工。每到一地都去看望慰问当地发展改革部门的干部职工,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这是徐绍史一贯的工作作风。

  然而,这一次辽宁之行还有更为深刻的背景含义。

  去年以来,整个东北板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次调研就是要看看辽宁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做些什么,看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为辽宁的经济发展做些什么,同时再看看辽宁在应对经济下行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哪些措施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徐绍史一路走一路问。

  调研组的同志告诉中国改革报记者,这次出去,感觉地方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各种矛盾和问题因增速放缓“水落石出”,但绝大多数同志并没有表现出畏难情绪,而是主动从改革和创新中找出路,从探索和实践中想办法,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从辽宁的情况看,虽然很多经济指标下滑明显,但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蕴含了新的发展动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可贵的是,企业家的精气神还在,在困难面前没有倒下,这对渡过难关、实现振兴是一个有力支撑。

  “这是在重要节点进行的一次大调研,既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提出政策措施,也有利于进一步转变职能,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有着不平常的意义。”随同徐绍史调研的政研室主任施子海告诉记者。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组辽宁之行让当地同志感受到了一股力量。辽宁省负责人说,徐绍史主任亲自带队赴辽宁调研,对辽宁来说鼓舞了士气,提振了发展信心。

  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不仅仅是东北地区,事实上,一向走在经济发展前沿的东部沿海地区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作为GDP占全国总量10%的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今年以来江苏省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增幅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特别是外贸走势难以乐观。

  3月18日~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立峰率领地区司、西部司、综合司、基础司等司局的负责人,先后赴无锡、苏州、南京等地,深入企业、园区、项目现场开展调研,面对面听取当地干部群众对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随同何立峰调研的地区司司长刘苏社介绍说,虽然江苏省经济增速存在下行压力,企业盈利能力、盈利水平普遍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市场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但与2008年生产经营状况“陡坡式”下降出现的惊慌失措已经不同,企业对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信心,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有预期。

  中国改革报记者了解到,在市场环境倒逼下,东部地区注重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创新动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司司长年勇说:“东部稳定,对全国有引领作用。这说明只要改革举措得力、结构调整到位,注重技术创新,就能够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并在稳增长的过程中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

   履职尽责 加快定位转型

  新常态、新使命、新作为。春节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就在全委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引领全委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和发展改革工作实践,持续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形成新常态下的大视野、大思路、大格局,提升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与本领。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这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就是推动机关定位转型的一次实实在在的举措。在政府简政放权、加快转变职能的大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面对新挑战,迫切需要定好位、转好型,使发展改革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以精神面貌新状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与地方发展改革委同志共同开展调研,推动系统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在大调研活动整装待发之时,全委各司局就推进机关转型,或组织学习讨论会,或听取地方部门意见,纷纷放下身段求解定位转型命题。在调研过程中,各调研组在了解研判地方经济运行情况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就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听取了地方的意见和建议。一些司局除参加实地调研外,还丰富手段、创新方法,采取视频会议、委托调研、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对接岗位职能定位,加快机关转型。

  “多调研、接地气、出实招、见实效,这是加快机关定位转型的好举措。”基础司司长费志荣说,“深入一线调研,了解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对分析形势、加强新政策的研究储备、提出行业领域相关政策建议有利。这样制定的重大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才能更适应地方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更要发挥发展改革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加强政策预研储备上下功夫,‘该出手时就出手’,与经济下行压力‘抢’时间。

  以大调研活动为切入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开始高位破题。今年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只有深入地方把脉形势变化,通过实地调研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才能在宏观调控中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很多地方同志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两会结束后迅速组织开展大调研活动,充分体现了委党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也体现了机关定位转型的要求。

   轻车简出 落实八项规定

  在辽宁的两天中,调研行程安排得密不透风。徐绍史分别看望了辽宁省和大连市发展改革委的干部职工,先后实地调研了沈鼓集团、东软集团、大船海工等企业,与本钢集团、沈阳机床、恒力石化等12家企业,并与鞍山市、铁岭市、瓦房店市政府等6个市、县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基本上半天就要走访三四家企业。调研组一行8人和地方随行调研人员同车同行,所到之处无警车开道,轻车简从,食宿简单,切实减轻地方负担。

  下午4点下飞机,直接拎包去企业;4点半到企业,6点结束调研;吃完饭6点半,直接奔赴下一调研城市。这是何立峰所率调研组的行程安排。随行的综合司副司长高杲用“一路狂奔”形容此行的快节奏。他告诉记者,所到之处欢迎的标语没有了,迎送的繁文缛节不见了,大家直接谈情况、摆问题、提建议,收获了不少成果。虽然时间紧,但效率高,调研很深入,绝非“走马观花”。

  按照委党组要求,此次大调研活动各调研组除了要提交综合性调研报告,还要提交专题调研报告。中国改革报记者了解到,一些调研组不等回到北京,就在住地连夜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叙谈感想,总结分析。为了节省经费,途中能坐火车绝不坐飞机。很多调研组晚上10点多还在开会讨论,早上7点不到就往外跑。有的同志戏称,给他安排的房间是什么样子都没顾得上看。

  这次大调研之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专门给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发出通知,明确要求简化迎送方式、减少陪同人员,规范食宿标准、不搞超标接待。3月16日,还专门召开动员会,对调研活动中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作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