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蜚声中国到享誉世界 株洲打造自主创新高地

27.08.2019  10:52

  西安网讯 6月18日,可用于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的制动盘与闸片在株洲下线,这项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打破了德、日等国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

  7月初,141型聚氨酯风电叶片在株洲下线并发货。此款风电叶片为2兆瓦级,长68.8米,成为全球最长聚氨酯风电叶片。

  两项世界影响的科技创新,让全球媒体目光再一次聚焦在中国这座内陆三线城市——株洲。

  株洲是中国一五、二五时期全国布局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沐浴共和国的光辉,这里诞生了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块硬质合金等中国工业史上293个第一。

  深居内陆的株洲,得益于重大国家战略,在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辉煌过,然而市场经济初期,也彷徨徘徊过。推动产业成功转型,近十几年,株洲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持续打破一系列外国技术垄断,填补一大批国内空白,把新科技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如今,这里摘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成功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 从蜚声中国到享誉世界,是株洲科技创新轨迹的真实写照。

   紧盯关键科技创大业

  专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创新,避免被别人“卡脖子”。在株洲,无论是大型国企,还是中小企业,都把科研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一项项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1964年开始,中车株洲所就一直致力于功率半导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08年11月,成功收购英国大功率半导体制造商,并对IGBT芯片生产线进行升级。

  在历经9年零6个月,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后,“中国芯”在技术上终于追平了对手,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国际巨头们30年的路程,打破了发达国家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并走向了海外。

  如今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全球最快的米轨动车组、全球首列虚拟轨道智能列车、全球首款12米智能驾驶客车、全球首个生物医药多肽库、世界最大尺寸的超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0.08毫米的微孔拉丝模芯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株洲问世,成功打造了“株洲创造”的城市名片。

  技术的创新,带来的是产业的竞争力。

  目前,株洲有100多家企业与国外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株洲企业兼并欧美国家企业上十家,建立多个海外研发生产基地,株洲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出口全球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代新材风电叶片首次批量进入俄罗斯,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日本软件巨头软银集团和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的供应商……

  世界频频闪耀“株洲制造”的身影。

   培育科研沃土种大树

  建国初期,得益于一大批工业大项目的布局,株洲结出了一朵朵国内最鲜艳的科技之花。

  然而,时代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几何时,株洲也迷茫徘徊过,背负着老工业区的历史重担,艰难前行,最后靠科技的创新走出一片新天地。

  其中的一个真实的缩影就是中车株洲所。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华夏大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恢复生机。时代大潮来临,中车株洲所却陷入了困局:科研吃“大锅饭”、经费靠“吃皇粮”、待遇不如“卖盐蛋”、人才“孔雀东南飞”……

  株洲所的决策者们认为,在时代的重要拐点,破、立共生,危、机并存。

  1984年,中车株洲所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打破事业“铁饭碗”、干部“铁交椅”、分配“大锅饭”、人才“铁框框”,走上了一条“自产自销”的科技体制改革之路。

  如今,围绕堪称高铁的“心脏”和“大脑”的高铁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两大核心产品,中车株洲所构建起从智能芯片—智能传感—智能控制—智能动力的全流程产品体系,形成了以高铁、地铁、新能源客车为主的智慧交通产业链。

  也是在这一年,株洲市电子研究所在全国率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其“对内课题承包责任制,对外有偿合同制”的改革经验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评价,并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85年,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与中车株洲研究所一样,608所、株洲市农科所、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等纷纷举起改革大旗,全面开启株洲科研院所管理模式改革新篇章。

  革故鼎新,激活了一池春水,也培育了肥沃的科研土壤。近几年,株洲对科研的培土更是不遗余力。

  株洲先后出台《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创新10条”、“双创8条”、《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试行科技创新券、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补贴、众创空间运营补贴、创新创业导师补贴等扶持政策,市本级科技计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融资上,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国动力谷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开通全省第一家市州股权交易分所,集聚了创新要素,激发了创新活力。

  人才纷至沓来。2018年,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累计增长了17倍。拥有刘友梅、丁荣军、尹泽勇3名本土院士,引进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国家级高端人才433名,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4000多名,507位专家教授加盟动力产业专家人才库。

   搭好科研舞台唱大戏

  2012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的郑祎,与两个同学一起,成立了株洲嘉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短短5年,该公司以每年超过50%的高复合增长率,成为国内轨道交通、移动机械、工业控制等领域的主要控制系统供应商,更与国际知名企业争先。

  细致、贴心、高效的服务,以及立体式、全方位、各具特色的双创平台体系,吸引着科技成果落户株洲转化。

  在株洲,只要你有创新创业的想法,通过“株洲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就能享受“线上线下”科技服务。

  1978年前,全市仅有独立科研机构7个;2018年,这里已经布局了以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首的3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91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89家。

  目前,株洲以“科力芯”为载体,建设起了“6+1”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业导师咨询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台”“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和“技术成果产权交易所”,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多层次的科技服务。去年,全市社会研发投入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专利申请总量、技术合同交易额、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居全省第2位。而研发投入强度已达到2.8%,居全省第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工业而兴的株洲深知这一道理,株洲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头顶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字招牌的株洲,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力争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高地。

编辑:高蒙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