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融合第一书记个人与组织优势,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媳妇”能干 “娘家”给力

26.03.2016  10:01


  人民日报记者 龚仕建 人民网记者 魏鑫  

  如何推动基层建设和精准扶贫?陕西省用6年时间“作答”,从2010年6月开展第一书记工作以来,探索出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的特色路子,目前已有9000多名第一书记深入基层。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个地市的派驻村,听最基层的村情民意,聊第一书记们的成绩与困惑。

   人尽其才

  舍得下派好干部,做到人与村“适销对路

  走过一座钢架桥,沿着平整的村组道路一直走,便来到了位于陕西汉中的七姊妹村。村民崭新的房屋沿路而建,路两边种着一排排茶树,耳畔传来机器的轰鸣声。4年多来,吴举记不清这条路自己走了多少遍。2011年11月,25岁的吴举被选派到这里任第一书记,一干就是4年多。

  “刚来的时候,一个破旧的村坐落在山中,交通不便,这个村是全镇有名的后进村、问题村。”吴举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七姊妹村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2012年改造电网那会,山路太窄车过不去,我们和吴书记一起肩扛绳拽,把电线杆、变压器等器材运到施工现场。”说起过去,村民唐自文很激动,“有一次,拉电线杆的绳子突然断了,电线杆朝着吴书记的方向倒下来,离他不到两米,我们都吓死了,他还一边说没事、一边继续干。

  “吃得了辛苦,舍得下性命。”在为村民福祉奔走的过程中,吴举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

  “舍得把好干部选出来派下去是第一书记工作进展顺利的坚实基础。”陕西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副处长杨孝武说,“在派驻时,我们尽量做到第一书记和派驻村相适应,将政法干部派去矛盾相对突出的村,把经济部门供职的干部派去经济落后的村,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

  “去年种药材挣了不少钱呢。”咸阳市彬县太光村村民白大爷笑眯眯地说,“要不是县上派了王书记来,我们哪儿能想到种药材挣钱。”太光村是彬县的一个贫困村,彬县团委干部王嘉程被选派到这里后,带领村民发展药材产业,村民收入大大提高。

  “他的工作能力很强,人脉也很广。”说起王嘉程,彬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白万勇说,“我们选他到太光村,就是希望他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让这个贫困村发展起来。

   合力助建

  选派单位重视,“娘家”也和村民攀“亲戚

  霍曦丽是2013年4月被派驻到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道东村的第一书记。道东村2012年被耀州区委列为班子涣散软弱及经济发展滞后村。

  “霍书记刚来的时候我们都有点瞧不上她,想着她一个女人家能成什么事。”村民老李说,“后来才发现自己错了,你看看外面的路灯、路面、广场,哪一个不是霍书记的功劳。

  “闺女,一会去我家吃饭。”路过休闲广场,闲聊的老人们看见霍曦丽后纷纷转过身来,家长里短地跟她说着。

  在霍曦丽为道东村的未来谋发展时,作为第一书记的“娘家”,铜川市水务局早已将自己当成了道东村群众的“亲戚”,为霍曦丽和道东村提供各种帮助——

  根据水库移民相关政策,给予道东村水库移民项目基础建设项目支持,解决了村子的巷道硬化和人行便道建设;结合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村子的安全饮水问题;根据村上苹果种植面积和生产情况,利用水保和抗旱项目投资修建了集雨池、集雨窖灌,提高了苹果生产效益。

  “就是要把第一书记的个人作用和单位作用结合起来。”杨孝武坦言,从成效看,村子能够较快发展,除了第一书记个人素质比较高、能力强外,选派单位的重视也至关重要。

   无缝衔接

  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避免资源重叠

  2012年,陕西省扶贫办下乡办和陕西省组织部调配处共同开展了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省市县各个部门都划分有扶贫联系点。2015年,陕西省明确要将省级单位选派的人员与本单位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相结合。

  “这样一来,原来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就有可能通过选派单位党组织的推荐同时成为第一书记人选。”杨孝武介绍,由于两项工作目标上的一致性,陕西省积极整合人员、资源,力争发挥两项工作的最大合力。


2015年7月,孙昉被陕西省社科院选派到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任第一书记,他也成为了陕西省社科院驻瓦铺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我们为瓦铺村争取了150万贴息贷款,用于村上的产业项目扶持。此外还有10万元村容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资金。”孙昉说道,陕西省社科院将推动精准扶贫作为本次第一书记派驻工作的重中之重,与驻村扶贫工作目标相统一,“这样不仅避免了工作开展过程中人员、资源的重合、浪费,还能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好地发挥两项工作的合力。

  “我现在是两重身份一个核心任务。”在孙昉看来,这是他和瓦铺村的缘分,“往小说,我所做的是为了瓦铺村脱贫致富;往大说,是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最终推动全国精准脱贫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