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赛花馍 阿寿村花馍走向了市场

10.03.2016  10:03

  3月9日,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在“二月二”的日子,村庄的南社、北社、西社、东社“四个社”的村民敲锣打鼓、花苫鼓开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传承人和村子能工巧匠们做的50多件花馍抬上,浩浩荡荡从村子街道走过,最后送到药王庙进行评比。如今,花馍在这里已成为群众发展经济的一种产业,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在68岁的聂秀芳家里,她给来人看了操作间,说她平时开的蒸馍店,凡是哪家红白喜事,需要花馍她就马上加工,一年下来收入还可以。

  近年来,大荔县羌白镇把花馍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传承和发扬光大,从过去传统的花馍作品延伸发展到到现代的诸如绵羊吃草、孙猴子等,并把花馍做成一种产业,在阿寿村就有10多家从事花馍生意。被评为“中国花馍之乡”的阿寿村花馍,也让花馍作为艺术品走向了市场,为社会各界群众的婚丧嫁娶、老人过寿等等时令节日提供了产地。

  在赛花馍现场,记者见到了如今已71岁的花馍传承人张月香老人,她做花馍已有40年的时间。90年代后期她和村上的几个巧妇们创作的《药王庙》面花,气势恢宏,古朴趣拙。是其按药王庙建筑形状,逐件生捏熟蒸,后组装成一体,对庙门的戏楼、庙门楼、庙门两侧铁旗杆、牌楼、石狮、前后殿、万人伞的宏大作品在省、市、县大赛中多次夺魁,被称为“中国一绝”。如今,在村上这些老人的带动下,中年和年轻的妇女们也慢慢学会了做花馍,后继有人,在赛花馍的现场,阿寿村的南社、北社、西社、东社“四个社”的妇女巧手做出有关纪念药王孙思邈的面花,药王洞、戏楼、牌楼、狮子、守门虎龙柱、等多种花馍,受到群众的啧啧称赞。(通讯员 李世居 赵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