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红包”里的新年味

18.02.2016  11:03

  刚刚过去的农历猴年春节,你“”或者“”到了多少钱的“红包”?

  当新年“红包”,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传统的中国新年,也多了新的“年俗”。

   ■当春节遇上互联网

  经历了农历羊年的“”红包“游戏”,猴年的“红包”游戏又多了几许新玩法,几乎到了人人参与的程度。“红包拜年”也无声无息地取代了短信拜年,成为新风尚。

  朋友80岁的奶奶,农历新年之前就“磨着”朋友,学会了玩微信,学会了“抢红包”和“发红包”。除夕夜的钟声一敲响,奶奶的子孙辈,就一一收到了老人家微信发来的“红包”。

  老人家不落时代,小孩儿更是玩得嗨了。不到4岁的女儿,一听到大人说“有红包”,反应比我还迅速,立刻拿起手机,点开微信“开抢”。在除夕夜的“咻咻”游戏中,她可是我的得力助手。

  朋友聚会,时不时也是需要“抢红包”的游戏来暖暖场。10个人的群,发5个红包,没抢到的人不服气,换一个人接着发,接着抢。总有运气好的人,常常“手气最佳”,被吆喝着继续发;也总有运气差的,别人抢几块,他总是几分,被大家取笑一番。气氛热烈,过年的喜庆也出来了。

  和民间公益人“紫色茉莉”相识于多年前的采访中。前几天,她在自己的朋友圈“”出了发出的“红包”总数,向参与“茉莉爱心俱乐部”的爱心人拜年。这位安康山区的普通电力工人,几年前组建了“茉莉爱心俱乐部”,已经凝聚了200多位世界各地的爱心人,资助了近300名山区孩子上学。微信红包和支付宝,于她不仅是方便的助学手段,更是凝聚着大爱。

  有人说,大家都在看手机,忙着“抢红包”,疏于沟通交流,年味淡了。可是我恰恰在“抢红包”的游戏中,看到了新的年味。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改变太多,包括这满是浓浓乡愁的中国年。

   ■红包如何飞扬

  在抢红包的游戏中,你被长辈或者被称为“信息难民”的人群,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恐怕少不了充满关心的提醒“小心钱被骗走!

  这里涉及的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每一次“红包”的任性飞扬,都是我国计算能力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数据:

  微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4.2亿人次收发红包,除夕当天红包收发总量达到80.8亿个,峰值每秒40.9万个。除夕当天,共有2900万张红包照片,互动次数达1.92亿次。与此同时,用户摇出1.82亿个红包。

  QQ团队数据显示,猴年除夕夜,参与“刷一刷”QQ红包的总用户数为3.08亿,共刷1894亿次;除夕当天,QQ红包收发总量达到42亿,相比上一年增长超过5倍。

  支付宝数据显示,猴年除夕夜,总参与达到3245亿次,在晚上21时09分峰值达到210次/分钟,有11亿对好友成为支付宝好友,有30%的用户选择将福卡送给了家人。

  据了解,为保障用户的春节红包支付需求,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从2015年9月开始,联合各大银行从双方系统处理能力、专线承载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扩容优化,并进行除夕模拟的实战演练。2月8日凌晨零时06分,用户在微信和QQ上的支付达到了“峰值”即每秒15.8万笔,整个核心系统处理峰值达到了每秒48.2万笔。

  支撑了“双11”狂欢的“全球最大规模混合云架构”的阿里云,继续为本次支付宝抢红包提供支撑。据介绍,相比“双11”,支付宝抢红包的场景要“简单粗暴”许多。时间一到,用户就会不停的“咻、咻、咻”。系统要对每一次“”做出分析判断,就像是几亿人在同时秒杀一个商品一样。在云上的支付宝,能够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弹性优势,实现计算资源的随时扩容。

  红包飞扬不仅仅是全民狂欢,它的背后是我国互联网企业先进技术实力的支撑。(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