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建设“品质西安”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建设“品质西安”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西安网讯 (记者 韩涛) “十三五”是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西安市初步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昨日,代市长上官吉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期间,西安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外向度三大跃升,促进城市创新驱动力、产业竞争力、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及绿色发展力五方面能力大幅增强,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当好“三个陕西”建设的“排头兵”。围绕提升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宜居环境、对外开放、人民生活和政府服务等“六大品质”,建设承古开新、开放包容、高端优质、和谐宜居的“品质西安”。
提升经济发展品质 加快迈向万亿俱乐部
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焦转型升级和追赶超越,把创新摆在引领发展的核心位置,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高端优质为导向,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科教、旅游等资源优势,基本建成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正确处理保持合理增速与提高质量效益的关系,做到调速不失速、量增质更优,确保经济增速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加快迈向“GDP万亿俱乐部”。
“十三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5万美元,建成六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
提升城市治理品质 治理“城市病”打造现代化城市
城市治理体现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彰显特色风貌,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全域统筹,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治理“城市病”,打造现代化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强对城市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治理,重点建设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解决各种“城市病”,确保城市安全,提高文明程度,着力打造具有历史延续性、地域识别性和“国际范”的现代化城市。
到2020年,四级城镇体系更加完善,现有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提升宜居环境品质 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的理念,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抓好秦岭生态保护、“八水润西安”、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快构建山、水、塬、田、城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坚决打好治污减霾持久战,为市民创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宜居家园。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16%,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
提升对外开放品质 拓展“海外西安”新空间
以“开放兴市”的基本方略,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中国向西开放新窗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全面落实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举措,坚持优进优出,不断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积极拓展“海外西安”发展新空间,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到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值突破5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30%,开通国际航线达到50条。西安对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让勤奋的人在西安出彩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百姓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每年“十项惠民实事”,全面补齐贫困“短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科学完善,使城市更具包容性。
增加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勤奋的人在西安都有机会、都能出彩、都可以成功,让每个怀揣梦想的人在西安都有筑梦空间、都会为梦奋斗、都能梦想成真。
到2020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次,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000元和21000元,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以上,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分别达到7.49张和3.39人。
提升政府服务品质 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牢牢把握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以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抓手,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优质营商环境,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为西安追赶超越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公众满意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