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陕西省土地流转面积同比增长122%

25.04.2016  12:17

  前不久,在阎良国强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连片的大棚一排排铺开,在阳光下反射着金色的光芒。这个拥有先进的基质穴盘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自建了有机肥厂,用工业园区模式建设的高效农业园区,坐落在5个村庄的6000多亩流转耕地上。截至目前,这个园区已获得绿色农产品A类认证产品8种,年产值上亿元。

  据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截至“十二五”末,我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88万亩,较“十一五”末增加488.53万亩,同比增长122%。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18.1%。经营50亩以上耕地农户6.45万户,同比增长24%。

  像阎良国强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样,全省2350个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土地流转的绝对主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农业园区共流转土地510万亩,大约占到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占到全省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7%。

  土地流转后,农民成为流转土地得租金、园区打工得工资的“多薪”农民。在国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建园前的5000元,增长到现在的2万余元。

  除了将土地流转给园区外,各地还根据实际不断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在陇县下凉泉村,耕地大多是“绺绺田”,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加上种粮利润微薄,农户多以外出打工为主,常常出现耕地季节性撂荒。2012年夏收后,村里成立“众鑫”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试点推行“土地托管”模式和土地入股新模式:即农户1亩地每年向合作社交纳200元生产成本费用,从种到收的生产管理、生产资料等,全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收获时群众只需拿着袋子在地头装麦粒;或者是将耕地作价,以股份形式入到合作社,合作社对“股民”实行“保底分红”。这种方式当年吸引全村100多户群众自愿“托管”耕地388亩。

  据我省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坚持“三权分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将全面建立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