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雕艺术家仇一凡临终留遗愿给《立马黄河》找个家

18.12.2014  21:50

导读: 墙角堆放的泥块、工作台上摆满雕塑工具和历史书籍……昨日,记者站在民间雕塑艺术家仇一凡的工作室里,凌乱的屋子给人一种主人仍在工作的感觉。



民间雕塑艺术家仇一凡的遗作——大型抗战题材泥塑作品《立马黄河》 记者 张宇明 摄

墙角堆放的泥块、工作台上摆满雕塑工具和历史书籍……昨日,记者站在民间雕塑艺术家仇一凡的工作室里,凌乱的屋子给人一种主人仍在工作的感觉。然而,在耗费三年时间呕心创作的大型抗日主题泥塑《立马黄河》即将完成时,59岁的作者仇一凡先生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他执著泥塑

鞋子上总是沾满了泥巴

2012年3月18日,本报《周末视角》栏目曾报道过《泥塑关中》,讲述民间艺术家仇一凡和他的“泥人儿们”。今年12月10日,仇一凡因病去世,享年59岁。

光头、脸上挂着胡茬、洪钟般的男中音……记者还依稀记得,两年前的那次采访,是在仇一凡的家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室,他就把自己并不大的家腾出一半儿弄成工作室,桌上、墙上,处处可见他的泥塑作品。

两年前,仇一凡曾告诉记者,爱上泥塑,缘于1973年中学毕业后到长安县大兆乡庞留村插队的生活,当时一部阿尔巴尼亚影片《第八个是铜像》中,人们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游击队英雄建造了一尊纪念铜像,就成了仇一凡追逐泥塑的开端。

因为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他请求当时在美院进修的同学带他去旁听;他也曾骑几个小时的自行车去兵马俑,一看就是一下午。除了在家捏泥塑,他经常穿梭在农村乡下,赶着民间婚礼、看着社火,为创作找寻灵感。从2005年开始专心做关中泥塑后,每双鞋子基本都沾满了泥巴。

他早出晚归

专心创作 直到查出患癌

上世纪80年代初,回城后不久的仇一凡从西安煤矿机械厂辞了职。之后他搞过装修,做过合金门窗,还做过旅游纪念品生意,但经济情况一直不太乐观,窘困时连一包烟都抽不起,而从未间断过的,仍然是他手里的泥巴。

东门外“老孙家泡馍”的三楼,摆放着仇一凡生前展出的最大一套作品。100个形态各异的人物、9栋造型迥异的房子、一个排房,命名为《坊上风情》,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回坊街道的繁华。体现了回坊人棱角粗犷、性格豪放、实诚憨厚的性格和在回坊这片乐土上生活着的一代人的民俗风情。

从2011年开始,仇一凡开始创作大型抗日主题泥塑作品《立马黄河》。位于自强路的西安市自弘中学为他提供了一间教室作为工作室,从此他除了每天在家睡觉外,其余时间都待在工作室里。

儿子仇龙告诉记者,父亲自打有了工作室后,天天念叨的都是自己的作品。早晨出门,晚上回家,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顿饭,工作室里冬天冷夏天热,可父亲一天都没停下,直到去年查出癌症。

他还原真实

泥盘上千余人物活灵活现

历时两年多,大型抗日主题泥塑作品《立马黄河》已基本成型。昨日,仇龙带着记者来到工作室。一个6米长、3米宽的大型泥盘,占据了工作室的三分之二面积。整幅泥塑作品由10余个场景组成,包含“浴血一搏”、“永远的诀别”等。

在重达半吨、面积15平方米的泥盘上,仇一凡塑造出了形态各异的上千个人物形象。泥盘的一端,围攻中国军民的日军个个面目凶狠,手中拿着机枪和刺刀,以坦克开路,向中国军民发起猛烈的进攻。另一端,则是保家卫国的将士,有的端起机枪扫射敌军,有的仰天长啸向敌军示威,有的扛刀怒视敌军,有的已经倒在血泊中……

仇龙告诉记者,《立马黄河》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西安作家徐剑铭著的《立马中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70多年前抗日战争中条山战役中,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历史场面,特别是陕西籍800男儿誓死不降日寇、跳进滔滔黄河的英雄壮举。

他病榻遗愿

希望雕塑被收藏 历史被铭记

去年年底开始,仇一凡总感到疲惫,连砸泥巴都开始费劲起来,之后就查出癌症。治疗的近一年时间里,家人一直不敢告诉他真实的病情。乐观的仇一凡也一直以为,住一阵医院,自己就能回去继续创作。但是,其实他的病情一直在恶化。

2014年12月10日,仇一凡永远地离开了。今年30岁的儿子仇龙,从小在家看着父亲做泥塑长大,上中学时,仇龙自己就能做出简单的泥塑,随后还如愿考上了西安美院雕塑专业。

仇龙告诉记者,父亲生性乐观,去世前还一直念叨要回工作室去做《立马黄河》的收尾工作,可身体情况让他最终没能如愿。临终前,他专门对儿子在病床前做了叮嘱,要求他把《立马黄河》做最后的修补和细化。他告诉儿子,他最大心愿就是能有专业的机构收藏《立马黄河》这组作品,能让更多市民通过泥塑作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记者昨日获悉,按照规划,工作室所在的西安市自弘中学明年1月起将面临拆迁,《立马黄河》这组作品到时候连存放都成了问题。昨日,顾不上悲痛,仇龙已经开始在工作之余着手完成父亲的遗愿,修补着父亲几年的心血。他也希望,这样壮观的历史雕塑作品不要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