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建立健全分类保障制度 精准扶助保护困境儿童

15.03.2016  14:20

  困境儿童是社会特殊困难群体,困因各不相同,情况千差万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役全面打响后,如何有效保障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实现解难帮困与助推发展互促共赢,是各级民政部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甘肃省的做法是,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积极帮助困境儿童脱困,努力助推贫困家庭脱贫。

  集中救助抚养重残儿童

  2443个贫困家庭劳动力得以解放

  甘肃省情特殊,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致贫原因复杂,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尤为突出。为强力推进扶贫攻坚,2012年初甘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省数十万干部迅速和贫困户结成扶贫对子,一对一进行帮扶。

  省民政厅充分运用联村联户平台,深入调研论证,加快创制立法,积极推动“民政助推扶贫”。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全省有近8000名非孤儿肢体一、二级和智力、精神一级重度残疾儿童因无政策支持无法纳入福利机构集中抚养。这些重度残疾儿童家庭中,有的为了给孩子治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有的本身缺乏劳动力还不得不抽出专人来照顾孩子,还有的因长期照顾和治疗重残病儿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重度残疾儿童的问题,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针对这一情况,省民政厅从全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结合民政现行政策规定,大胆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创新,将国家孤儿福利制度拓展到困境儿童,及时联合省财政、卫生等部门报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农村贫困家庭重度残疾儿童实施救助抚养的意见》,将全省58个贫困县农村贫困家庭重度残疾儿童纳入福利机构实施救助性抚养。

  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新营乡河沿村的回族村民王海力录,因其4岁的儿子王穆哈麦德肢体二级残疾,夫妇俩想外出打工走不开、想在家做副业又腾不出人手,生活十分拮据。当地民政部门按照政策规定,及时安排王穆哈麦德住进了临夏州儿童福利院。夫妇俩见到福利机构对患儿的悉心照料感激不已,说孩子暂时在这里生活他们很放心,表示要努力打工挣钱,为孩子成长和今后就业奠定基础。而今,王海力录夫妇通过劳务输出逐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其重度残疾孩子也在福利机构得到很好矫治。

  集中救助抚养重度残疾儿童政策实施以来,甘肃分批分次予以推进,到目前,各级福利机构已完成了对2443名重度残疾儿童的集中救助抚养任务,解除了相应家庭的拖累,解放了家庭劳动力,使他们轻装上阵步入了脱贫致富路。

  50种大病救助突出困境儿童

  重症困儿脱困有了政策保障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处,地理环境特殊,各种地方性和高原性疾病多发、频发,是贫困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调研统计,该省局部地域因病致贫(返贫)率高达50%以上。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经步骤和务实办法。

  为此,省民政厅着眼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从健全全省医疗救助制度体系入手,努力解决贫困群众特别是贫困儿童就医看病难和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他们于2012年联合有关部门报请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我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农村贫困家庭七种重特大疾病提高医疗救助标准的意见》,提高58个贫困县农村贫困家庭中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急性白血病等7种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标准,最高救助由3万元提高到6万元。2013年报请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将救助对象扩大到全省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和低收入人群,救助病种由7种扩大到26种。2015年再次报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将救助病种由26种扩大到50种,范围覆盖到全省城乡困难群众。

  目前,50种救助病种中,涉及儿童的救助病种高达60%以上,直接面向儿童救助的如儿童脑瘫、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救助病种就达到10种。通过对大病患儿的医疗救助,较好缓解了贫困家庭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泾川县农民赵永奎一家经济困难,4岁的女儿赵蕊2012年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建议她6岁时做手术,但老赵不会申请大病救助,加之一年四季要为生计忙活,孩子的病一拖再拖。当地民政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并通过“一站式”服务对其进行救助。赵永奎无不感动地说:“党和政府不仅救了娃的命,也救了我们一家的穷!

  据悉,他们在精细抓好困难群众个体医疗救助的同时,积极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参合。其中,对特困供养人员、农村低保一类保障对象、城市低保全额保障对象和上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低保二类保障对象和城市低保差额保障对象的个人缴费部分按照不低于30%的标准给予资助;对农村低保三、四类保障对象的个人缴费部分按照不低于15%的标准给予资助。

  帮助困境儿童脱困是起点

  扶植成长成才融入社会是目标

  甘肃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目的在于富民兴陇、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民政厅针对“民政助推扶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不仅帮助“扶上马”,而且坚持“送一程”。特别是,他们在分类保障好困境儿童基本生活的同时,积极为孤、残等困境儿童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努力扶植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孤儿达到入学年龄后,民政系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优先安排孤儿到就近学校完成基础教育。武威市福利院视情对每名入院孤儿进行康复或早期教育,全力保障适龄孤儿完成基础学业,目前16名适龄孤儿全部在校就读。为了让孤儿接受更多教育,省民政厅商有关部门建立的“教育扶孤”制度,对参加省内高考的孤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尽量扩大孤儿接受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同时,他们还通过指定省内定点院校培训、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实施“孤儿助学工程”等多种形式,广泛培训适龄孤儿。

  为推动孤儿就业,甘肃注重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兰州市出台政策,明确对福利机构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孤儿毕业后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该市儿童福利院孤儿申勇进(化名)、王小霞(化名),高校毕业后分别被分配到某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某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白银市会宁县社会福利院先后有16人通过政策扶持和社会帮助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目前已有10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其中1人通过“三支一扶”招考进入事业岗位,4人进入公益性岗位,5人实现自主就业。

  在民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全省各地形成了携手和接力扶持孤儿成长成才、融入社会的良好风尚。靖远县福利院孤儿王虎(化名)考上湖北荆楚理工学院后,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团县委先后资助5000元,县慈善会资助5000元,县残联资助一学期的生活费,县民政局、县总工会等也通过不同方式予以资助。兰州市将市儿童福利院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大龄孤儿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待他们生活条件好转后,准许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天水市将无住房或住房条件差的农村孤残儿童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城镇孤残儿童优先安排廉租住房,优先纳入廉租住房补助范围,优先办理住房无息贷款,积极帮助他们步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