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花馍渐行渐远 手工制作难成“春节符号”

25.02.2015  11:04

  中新社陕西韩城2月24日电 题:关中花馍渐行渐远 手工制作难成“春节符号

  中新社记者 阿琳娜

  正月,广袤的关中平原,年味浓厚。

  “陕西人重礼节,过年期间走亲戚,不同的门户要送的花馍各有不同,数量和样式都有讲究。”农历大年初六,一大早,家住陕西省韩城市的程素芳已如往年一般,将儿子送礼用的花馍归置好。

  素有“花馍之乡”美誉的陕西韩城,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当地饮食以面粉为主,蒸花馍的习俗已流传上千年。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或亲朋往来,当地民众都会相互馈赠花馍,以示情谊。不同的时节,花馍都有约定俗成的规格式样。

  曾几何时,花馍是韩城民众必不可少的“春节符号”。邻里亲戚间相互拜年都以花馍为礼物,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馍。过年期间送长辈、平辈和赠晚辈的花馍都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亲疏远近和交往深度。

  在“80后”孙俪婷的童年记忆里,年前,奶奶和邻里会围坐在火炕中间的大案板上,用剪刀、筷子、梳子、顶针等工具,制作如莲花、鲤鱼等有寓意的花馍,还会蘸上红、黄、绿、蓝等食用色素,枝叶花瓣涂染得栩栩如生。孩子们都围在炉灶旁,盼望第一时间拿到为自己特制的花馍,和小伙伴们炫耀一番。

  如今在上海安家立业的孙俪婷已鲜能吃到正宗花馍。孙俪婷说,每次离开韩城,奶奶总会为她准备满满一大袋花馍。花馍对于她,就是家的味道。

  时代变迁,生活在变,人们对过年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传统意义的年味日渐淡化的当下,“带着花馍走亲戚”的习俗也逐渐淡出。

  与当地许多年轻人一样,“90后”小伙胡一健认为送花馍是老一辈才固守的传统。在他看来,如今物质生活富裕,花馍不再是“稀罕物”,送花馍完全变成一种“形式”,是众多礼品中可有可无的一样。

  胡一健告诉记者,花馍制作工艺复杂,费时耗力,加之住进单元房后没有邻里的互相帮忙,也没有大锅大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自家蒸制花馍。

  在韩城当地,节庆或婚丧嫁娶等重要时刻,预定他人制作的花馍已渐成常态,频繁出现在高端宴会、小孩满月、生日、婚庆、寿诞等场合。春节前,制作花馍的手艺人更是忙碌不已。春节期间,一些超市及商场里都摆放着造型各异的花馍,可供预定。

  初五,位于西安南二环一家经营陕菜的饭店里,二龙戏珠、三阳开泰、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花馍呈现在婚宴餐桌上,有嘉宾赞叹,“这么精巧的花馍,不忍心掰开吃掉。

  “在我们这一辈人看来,年前亲手制作吃食,虽繁琐辛苦,但在忙碌中亦体验到浓浓的年味。”年近八旬的程素芳说,花馍的“味道”,就是记忆中过年的味道,是藏在岁月里的过年情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