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加快推进“5432”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8.09.2014  19:18


  拱墅区现有户籍人口32.0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3万人,占总人口22.78%;空巢老人1.2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6.85%;80岁以上空巢老人3091人,占老年人口的4.23 %,其中独居老人1256人,占老年人口的1.72%。近年来,该区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思路,加快推进“5432”养老体系建设,优先保障孤老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层次多样化、服务方式社会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化养老服务新模式,不断丰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统筹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提高辖区全体老年人幸福指数,真正做到“老有善养”。

  一、丰富保障“五养”服务

  (一)膳养。该区现有老年食堂57家,其中47家为社区通过社区公益性用房进行实体化运行,10家通过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力量进行配送。57家食堂根据辖区老年人身体、经济等实际情况和老年人个性需求,视情提供集中用餐、配送和上门服务。如该区湖墅街道仓基社区“阳光食堂”,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每天有400余位老人就餐(包括配送),形成了“阳光食堂”特有的品牌。另外,华丰社区“巧媳妇绿色”餐厅、登云路社区“爱心食堂”等,都深受老人欢迎。下一阶段,该区将鼓励各街道、社区和社会力量依托各种资源,采取自办型、合作型、承接型等方式开办老年食堂。到2015年底,力争实现100%社区设置老年食堂或助餐点(包括配餐配送点)。

  (二)休养。该区现有红建河等26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中,大塘巷社区“老来乐会馆”、红石板社区“老来俏会馆”、华丰社区“巧媳妇”绿色餐厅、南苑社区 “幸福大家园”、霞湾巷社区 “阳光大管家”等亮点纷呈,近年来已累计接待了50批次省内外的参观学习团。同时,全区现有社区日托所13个也为辖区老年人的休养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今年下半年该区还将新建4家集膳食供应、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接纳社区老年人日间休息、交流活动。

  (三)乐养。2013年以来,该区整合资源,全力丰富老年人文体娱乐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乐。一是实施“双百双十”工程。送百场电影、百场戏曲下基层,培育了10个文体特色项目,创建了10个社区示范文体站。二是搞活动、抓比赛。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文化体育需求,举办“区第七届老年新春运河健身走活动”等活动,参与人数突破 10000人次。三是加强宣传培训。举办老年人气功、球操、经络操等骨干培训班6期,受训452人。目前,全区92个社区的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娱活动室、健身场所免费向辖区老年人开放。

  (四)健养。依托浙江省老年关怀医院的专科优势及社区卫生院责任医师团队的服务能力,已建立老年健康档案71410份,老年高血压档案23388份,老年糖尿病档案7279份,老年人随访90345人次,为老年人提供大型活动和旅游、郊游医疗安全保障服务73次,派遣医务人员195人次,进一步构建优质、便捷的居家养老“15分钟”医疗健康服务圈。

  (五)助养。全区385名助老助残员向辖区3543名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无偿、低偿服务,解决老人的实际生活困难。向辖区1.7万余名70岁以上独居、孤寡、空巢及80岁以上老人发放“关爱手机”,实现就近、高效和便捷的养老服务和安全救助。引进该区心连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6家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形成竞争态势,为老人提供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解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与助老员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矛盾。

  二、健全规范“四项”举措

  (一)规范信息管理。各社区整合第三方评估机构及社区工作者包片联户收集所得信息,将65454位老人及3722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经济状况及家庭居住情况等输入“智慧养老”数字化信息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二)加强困难关爱。规范纳入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准入门槛,对全区独居、空巢、孤寡、低保、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全面评估。在评估阶段,多次专门召开居家养老评估专题会议,对评估进行专业化、规范化专项指导。截至目前,已评估10000余人,其中5000余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总计投入600多万元。

  (三)实行标准引领。目前,全区92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3家集中托老、26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7个老年食堂都取得了社区服务业登记,并全部按照实体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各街道建立统一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日常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服务守则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并积极做好服务记录等工作台账。

  (四)引导社会参与。整合机关、学校、共建单位志愿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10个街道建立志愿者服务室内示范点,10个室外示范阵地,更新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菜单195项;组织志愿服务100多场次,按需结对,为敬老院、独居、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帮助、慰藉、医疗、生活照料,在老年美术节等大型活动中,5400人次志愿者累计提供50000余次志愿服务。

  三、构建落实“三级”管理网络

  (一)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投资20余万元整合改造该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内设“智慧养老”呼叫坐席。吸引杭州市拱墅区心连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杭州市拱墅区巾帼西丽服务中心与杭州市拱墅区元墅综合服务中心等五家社会组织进驻。

  (二)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区已实现10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另外,积极对街道级 “智慧养老”呼叫坐席进行科学布局规划,目前,湖墅街道、米市巷街道与拱宸桥街道已落实呼叫坐席办公场地,其他街道也在尽快落实中。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该区已实现9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都建立本辖区老年人群信息数据库和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信息数据库,积极落实为老服务工作和政策。

  四、深化完善“两种”服务模式

  (一)丰富完善社区服务模式。将原社区助老助残服务站纳入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原公益性岗位助老员由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施日常考核管理。对助老员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强化对健康护理、康复照料、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岗位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社区助老员岗位职责、服务标准、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日常管理制度。目前,该区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超过75%。

  (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辖区大关街道、米市巷街道在全区率先推行政府直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弥补助老员服务的不足,组织街道与心连心、健康服务中心、红叶等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沟通见面会,鼓励各街道有选择地多家引入,形成竞争态势,为老人提供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