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城”的别样春耕图

04.04.2015  13:51

  据新华社西安4月2日电(记者刘书云、郑昕)“清明前后,点瓜种豆”。随着清明节气临近,记者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田间地头看到,一座座设计独特的“专家大棚”此起彼伏,众多职业农民在流转来的土地上躬身忙碌。伴随着政策与技术双翼的展开,被誉为中国“农科城”的杨凌春耕呈现出别样的繁忙景象。

  “专家大棚”学问大

  在杨陵区揉谷镇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当记者走进被当地农民称之为杨凌教授们写在大地上的论文“专家大棚”——双层塑料大棚时,有如沐盛夏的感觉。“这才仅仅盖了一层薄膜被”,45岁的合作社理事长王中来介绍说,这种新型塑料大棚的利用率比传统大棚要高得多,“温室砖棚光墙就要1.5米到2米厚,两亩地只能种1.5亩。而现在能利用到1.8亩。

  “在设计上,大棚南面设计成10米,北面设计成7米,这种不对称不仅增加采光面积,更主要的是棚内有一个内循环增温系统,可以在冬季自然提升棚内温度。”大棚设计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李建明教授说。

  记者看到,在这个占地1.5亩的大棚里,嫩绿的哈密瓜苗已经长到几十厘米高。王中来说,杨凌昼夜温差大,让这些瓜果苗子正常生长的秘诀,是大棚内北侧一条很有“说道”的浅沟。“这是一个秧热发酵池,利用农业废弃物,让它发热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热量,来补充棚温不足难题。”王中来说,除了效益提高,这种新式大棚还能实现自动化管理。“现在一个人能照管四五个类似规模的大棚,而以前一个大棚就得一人照料。马上我们还要在棚内装摄像头,管理员安坐办公室,实时监控作物的生长情况。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科教单位,有60个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聚集70多个学科,近6000名农业科教人员。

  “职业农民”本领高

  3月31日下午,记者见到陕西省首批职业农民之一的马新世时,他正蹲在田边搓着土壤看墒情。“过去只需要管好自己的田地,现在担着带领农民朋友致富的责任。”他边搓着手边说。他所组建的种业公司和西甜瓜合作社不仅让自己致富,还带动当地瓜农收入的提高。

  “我自己流转来的200亩土地都当试验与展示,是为了让大家看到,用这个品种和方式种出的西瓜能够打开市场。”马新世说,作为农业部认可的高级农技师,他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推广品种、联系市场、解决种植误区,农民在种植中的任何问题我都要解答。

  目前,杨凌已有包括马新世和王中来在内的7人被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拥有中级和初级证书的职业农民更是不少。

  举目四望无“大田

  走在杨凌的田间地头,举目四望,当见大棚鳞次栉比,传统的大田种植几乎看不到了。杨陵农业园区办主任崔卫军说,是“土地银行”的创新模式催生了杨凌设施农业的发展。

  他说:“我们在2009年成立‘土地银行’,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形成集中连片的农田,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土地银行”一方面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签订委托流转合同,另一方面与规模化生产的公司、合作社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成为搭起土地流转双方的桥梁。“每年付租金时农户都直接从‘土地银行’中提取现金,农民没了后顾之忧,合作社也不必再与每家每户谈判。”崔卫军说。

  近年来,杨凌组建村级“土地银行”38家,委托流转面积5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8%。“通过土地流转,打破了村组界限,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崔卫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