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为根 孝悌为本

02.06.2015  17:15

我来自一个特殊组合家庭,“勤俭为根、孝悌为本”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事情还从1992年说起,那时我只有14岁。那年冬日,我们姐弟3人,跟随母亲来到凤凰古镇继父孔家,一个特殊的新“”就这样组合起来。新家里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兄妹共十口人。原本日子就过得紧巴的孔家,因我们娘儿几个的到来,顿时负担如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里,二十多年来,大家相互依偎,彼此温暖,共同支撑着迎来了春秋,送走了冬夏。有人就问:你们是不是有什么“传家宝”?而我说这个“”就是:勤俭为根、孝悌为本。
      先说第一宝:勤俭为根。当年80多岁的爷爷告诫我们,“过日子要细水长流,该花的钱多少都得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糟蹋”。爷爷是位退休的老中医,生活非常简朴,过时过节从不添新衣、吃零食,甚至老朋友们取笑他“太抠自己的门”。每当我们兄妹开学前,他就从箱底掏出烂布手帕,一边数着自己攒的退休金和卖药的钱,一边叮嘱道:“娃啊,这钱要用在正途上啊,要用在学习上哟,一定要有争气哟!”,每当回忆起这一刻,眼泪就潸然而下。爷爷虽然自己节俭,但给附近乡亲采药都是分文不取,甚至奶奶还要给病人做饭护理。父亲和母亲更是勤劳,虽然都是教师,但每月一二百元工资,很难维持一家大小吃喝,每逢开学、过年、行人情他们都备受熬煎,母亲也偷偷以泪洗面。于是,父母亲只有利用中午休息时下地种菜,周末节假日上山砍柴,打猪草,挖野菜,困难时期甚至在学生晚自习后,在凤镇中学附近摆夜市、卖小吃,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供应我们念书。记得我上中专时,每逢收到家里寄来的生活费,脑海里总是爷爷、奶奶、父母操劳的身影,同学们聚餐、过生日、交换零食这些平常的人际交往都与我无缘,但我始终牢记长辈们的教导:“钱要用在学习上,勤俭不丢人”。  在他们的支撑下,我们兄妹6人先后完成了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学业。如今姐姐被西安体院聘为副教授,哥哥在盘龙公司任经理,三个弟弟均在基层当公务员,我们都始终牢记父母之恩,在各自岗位上勤恳工作。
  第二宝就是:孝悌为本。在爷爷、奶奶生命里最后的几年里,老人卧床不起,父母一下班即奔回家,洗衣做饭,擦身、接尿、端屎,忙完奶奶,忙爷爷,甚至老人出现便秘时,父亲就用手掏。而爷爷奶奶的房间总是家里最干净的地方,身上也从未生过褥疮,周围邻居都夸赞父母是“大孝子”。而今,爷爷奶奶早已不在人世,我们兄妹6人均成家立业,父母们也都退休在家。为了弥补儿女们对父母的亏欠,圆父母旅游休闲的愿望,十多年来,我们兄妹就轮流陪两位老人出游,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笑容。而在生活当中,感知父母的含辛茹苦,我们都和睦相处,比着孝顺老人。令人欣慰的是,在耳濡目染中,我们兄妹的孩子纷纷看样学样。记得侄子德铭上小学一年级时,一次在回凤凰镇的班车上,闹着说口渴,一位同车阿姨便给了一个苹果,侄子感激的接过苹果。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没有吃,一直把苹果捧回了家,一进门就扑向奶奶,往奶奶嘴里塞。那一刻,一家人的心融化了,幸福的暖流充满了整个家庭。我们家也先后被凤镇街村、凤凰镇、民政局、老龄办、县妇联等单位评为“和睦幸福家庭”、“孝道之星”、“敬老好儿女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称号。
  在这特殊的家庭中,在这漫长的日子里,我的爷爷奶奶拿着这个“”相濡以沫、举案齐眉;我的父亲母亲接着这个“”相敬如宾、恩爱到老;我们兄妹捧着这个“”相互支持、和谐幸福。正是这个“”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孝悌之道,什么是勤俭持家,什么是家风家教。而“勤俭为根、孝悌为本”这八个字深深的刻在我们心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人、成家,并且也必将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