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打造“乡居式养老”新模式

01.06.2015  18:35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庭院幽静,鲜花芳芬。

  周末,60多岁的陈女士从北京市区来到几十公里外的怀柔区田仙峪村的“ 家中”,摆上水果,泡上清茶,一家人围坐在院中,开启乡村休闲养老之旅。

  “这儿的环境很好,空气清新,住上几天,多年的支气管病也好多了。

  陈女士的“ 新家”就是利用田仙峪村闲置农房改建成的国奥乡居。作为北京市首个农村休闲养老试点社区,这个新型养老社区在盘活乡村存量传统民居的基础上,集青山绿水、古朴农宅、便利设施、优质服务于一身,采取长租、短租和体验式的模式,吸引城区老人到乡村养老,为身体健康、拥有自理能力、具备中高收入的老人提供乡村休闲养老服务。

  乡居改造城区老人享受田园生活

  “退休后,一直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养养花、种种菜、晒晒太阳。这儿的房屋、院落与小时候生活的四合院非常相似,我一眼就相中了。”陈女士告诉记者,决定来这儿养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距离近,“ 这儿离城区的家只有几十公里,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全家商量后,我们将这个院子租了20 年。”

  怀柔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闲置房屋数量逐年增加,当前怀柔区农村房屋的闲置率已达13.9%。“ 在对北京市中心城区老人进行的调查中,有86.1%的老人都希望能到农村养老,这与我们利用传统民居让城区老人到乡村养老,享受田园生活的定位不谋而合。”

  去年8月,田仙峪休闲养老社区项目正式启动。试点工作按照农村闲置房屋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 三权分离”的原则,建立起农民所有、合作社使用、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服务“ 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通过引进市场机制、盘活农村存量资产,缓解社会养老的供需矛盾。

  在此过程中,农民将闲置房屋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社员后取得房屋租金收入并参与收益分配;村委会把拥有闲置农宅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北京田仙峪休闲养老农宅专业合作社,作为组织管理农民并参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主体;合作社在区、镇政府的指导下与企业合作,将每年收益对社员进行分红,并对社员进行管理;作为投资和经营的企业,负责投入资金改造房屋,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生活服务体系,丰富老人的文化休闲生活,并吸纳本村村民就业;区、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和专业管理团队,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对试点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监督合作社对社员进行分红,维护农民权益。

  通过“ 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农民仍然拥有房屋的所有权,而合作社与企业拥有房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一家一户主题院落备受老人青睐

  30套闲置农宅经过改造,从今年5月开始试运营,并被命名为“ 国奥乡居”。按照村屋原有格局,30套村居包括二居、三居、四居等不同户型,可独居、可小聚,各具特色,打造出“ 一家一户、独门独院”的私人空间。

  这些农宅主打田园风,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使翻新后的房屋保留了老屋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格,并根据老人的不同喜好,打造出“老村长”“老茶舍”“老球迷”等主题院落,院内设施也与这些主题相契合,为老人提供培养各种兴趣的空间和条件。同时,在使用功能和便捷程度上,又按照现代家居的标准,增加了卫生间、厨房、菜田等。乡居社区还配备有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为老人提供用餐、就医、安保、打扫房屋等服务,社区内医疗服务站还可直接刷医保卡就医。

  这些院落实行会员制出租,主要面向55 岁至70 岁的健康老人,分为长租模式、短租模式和体验式经营模式三种。收费根据环境和服务,从每年6 万至12万元不等,最长租期为20 年。“ 虽然刚刚开始试运营,但乡村社区的反响很好。有很多老人专程过来参观体验。目前,已有6 套农宅处于签订租赁意向的状态。除预留用于短期租赁的房屋,剩余房源也十分紧俏。”国奥乡居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农民受益

  田仙峪休闲养老社区不仅满足了城市老人田园生活需求,也使该村村民得到实惠。村民在获得房屋租金的同时,还实现了就地就业。目前,该村已有19名村民在社区从事保洁、餐饮等服务工作。

  村民赵淑伶由于爱人身体残疾,家里生活一直很困难。这次她将家里的几间老房交给村里发展养老社区,使家里获得了40万元的租金,她自己还在养老社区找到了工作,家里的日子一下子宽裕起来。

  田仙峪村党支部书记孙建昆介绍,流转30套闲置农宅为村民带来1700万元的收入,闲置的村委会办公楼建设成综合服务中心,也使村集体获得155万元的收益。村民在社区就业还可挣得每月25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工资。此外,合作社每年还可获得养老社区经营利润10%的分红,以对社员和全村农民进行二次分红,极大地增加了全村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