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年内或再添2个:存有园无企隐忧

01.11.2014  15:42

   国家级新区的诱惑

  国家级新区审批,或迎来“井喷”之势?

  随着成都天府新区近期获批,今年以来,已有5个国家级新区出炉。相关专家透露,11月和12月份,国务院有望再批两个国家级新区。

  “它们可能分别是南京江北新区和长沙湘江新区。”住建部政策咨询专家谢逸枫长期研究国家级新区,同时也以专家身份经常参与国家级新区政策研讨。他援引官方内部消息称,这两个新区如年内未能获批,最迟亦不会超过明年3月。

  目前,湖南省政府已将《湖南湘江新区规划建设总体方案》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湘江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的进展很顺利,从新区规划建设和前期准备情况来看,我们比较有底气成为中部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管委会人士对外表示。

  经济观察报记者同时了解到,《南京江北新区2049战略规划暨2030总体规划》近日已提交南京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同时有关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请示已上报国务院。相比湘江新区的自信满满,南京市发改委方面表示,他们正在为此努力,能否在年内获批,还要等待正式消息。

  不管是今年获批的5个国家级新区,还是正在静候批复的各个地方政府,它们之所以对国家级新区神往已久,无不与这顶“帽子”的巨大诱惑有关。

   国家级”的帽子

  国家级新区这顶“帽子”意味着什么?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或可回答这一问题。在国家级新区获批之前,老工业城市天津一直存在产业结构老化的问题。2005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天津开始脱胎换骨。

  “滨海新区的发展帮助天津完成了产业转移,使得老城区的工业都转移到了滨海新区,一些落后产能则直接淘汰。”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介绍,随着老工业转移至滨海新区,如今的天津老城区也完成“退二进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退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

  随后,空客A320、百万吨乙烯、一汽丰田、三星电子等一大批高附加值的大项目让“天津制造”发生质的变化,滨海新区近些年GDP年均增长超过20%,同时受益的天津市GDP增速也超过10%。

  紧随滨海新区,第三个获批的重庆两江新区,发展速度同样惊人。即便在2012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两江新区还是取得20.4%的GDP增长速度和高达两倍的进出口增长,成为“荒漠中的新绿洲”。

  事实上,官方文件中从未明确“国家级新区”这一概念,只是因为这些新区由国务院以国函的形式发文批复,因此,被地方政府称为“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其实是一项特殊管理权,目前全国各地争相申报国家级新区,就在于新区被赋予副省级以上的管理权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壁垒。”陕西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国家级新区比较研究》一书作者曹云介绍,这种经济管理权限体现为:新区的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核,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等由国务院直接批复。

  不过,当国家级新区不再物以稀为贵时,国家级新区的含金量也在稀释。诸多受访专家认为,现如今,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级新区,都能成为“浦东新区”或“滨海新区”。

  “浦东新区获批时,国家给了很多政策,但给的资金很少。随后的滨海新区,国家只给政策,不再给资金。”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云泽介绍,自两江新区,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是自上而下,国家给政策,现在是自下而上,变成地方政府要政策,然后国家批复。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当年为支持其开发开放,给予了内外资高新技术产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同时,海关总署针对其出台的14项措施,被新华社称为“量体裁衣”。而上海浦东新区,不只拥有政策优势,“开发开放浦东的重要决策”还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

  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多个部委为某一国家级新区“量体裁衣”制定政策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在马云泽看来,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走高,国务院让国家级新区在某些领域的“先行先试”,也难以重塑“前辈们的辉煌”,“比如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已经不是独一无二的了。各地都在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