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一面out 城市发展主要看气质

18.01.2016  12:08

  前一段时间,京城的几场大雪让人们感慨,一场雪让北京变成了北平。微博、朋友圈里尽是人们拍摄的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风景。

  这场源于网络空间的晒照片热潮,看似只是网友们的接力娱乐,但却因一句“北京变北平”透出了更为深沉的情愫,传递着人们对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追忆和怀念。

  近年来,伴随城市的飞速发展,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文化遗产惨遭破坏,城市肌理千疮百孔,历史城市失去原貌,种种不绝于耳的“文化灾难”让人深感痛心。现在,不论去哪个城市,人们都有差不多、没多大区别的感觉。这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城市发展正在经历的千城一面困局。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叹息的:“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载有城市文脉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城市特色逐渐消亡;霓虹灯铺天盖地,城市文化消失殆尽。

  不注重维护一座城市独有的文脉,也就等于丢掉了维系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文化基因,基因断了,城市生命也就没有了。看似繁华喧闹、川流不息,实则空洞虚弱、无以为继。

  城市发展,亟待严肃的自我审视。

  “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给城市的自我审视以答案,也令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目标更加坚定。

  同时,会上看似简单朴实的话,也触动了众多文化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已经93岁高龄的文保专家谢辰生就此感慨,“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给我们所有的文物工作者带来信心和鼓励。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是该放缓脚步、重温民族文化,守住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了。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提起苏州,会想到古典园林;提起杭州,便是西湖、六和塔;提起海口,想起骑楼老街……城市文脉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引领下,千城一面必然要out,未来的城市定是各具气质、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