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一把手”工程,让“特区”百姓喜上眉梢

20.01.2016  15:37

在陕西宝鸡西部秦巴山区,有一个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13万之多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带。10年前的一个深秋,宝鸡市委、市政府厚民生为本,敢为人先地提出,成立宝鸡市西部山区建设委员会,借鉴“经济特区”的思路,在西山率先创立“扶贫特区”,派出一批干部扎根扶贫一线。妇联、环保等部门与10多万老百姓一道从贫困中突围,演绎着一场生动感人的脱贫故事。

枯叶黄,渭水瘦,桥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新年伊始,中国妇女报记者走进这个秦巴山脉的“扶贫特区”。虽是隆冬季节,宛如丝带的新修公路,整齐划一的移民新居,宽敞明亮的寄宿制学校……目之所至,山区百姓生活的巨变,依然带给人内心温暖。

庙沟村妇女学习栽种核桃技术


 

山高沟深人难居,娃娃上学太受罪,耕地少,雨量小,不长庄稼光长草,路难行,电不通,黑夜照明用油灯。雨鞋,草帽、蓑衣、背篓、手电筒,山里人的5大宝。”这段顺口溜,正是昔日西山老百姓生活的最为形象的真实写照。

坪头镇庙沟村是宝鸡市妇联在西山“扶贫特区”的包联村子,全村1100多口人,耕地面积少,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村子的发展。

过去的班车最近的都在坪头镇,空手也要爬上1个多小时。要是购买几十公斤重的东西,村民们太阳不露头就得出发,紧赶慢赶到家也得中午了。说心里话,我18岁那年就想离开这儿,再也不回来了。”提起当年的光景,干了20多年的村支书高兆雄长叹一声,摸出一根烟点燃又掐灭。

山里人太苦了,决不能让老百姓失去生活的信心。作为包联部门,宝鸡市妇联把帮扶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每年派出1名驻村妇干,妇联主席经常带领驻村干部深入村组,考察制定项目方案,多方协调,积极争取资金。近年来,先后为庙沟村争取资金467万多元,修路、建桥、通水,邀请种养殖科技专家入户培训150多场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实惠。

20年前嫁到山里,没粮没钱,就3间土坯房,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就想,能不饿肚子,不欠人钱,娃娃能上起学,就是好日子。至于住上平房,那只能在梦里想一想。”留守妇女何小梅激动地说,“国家为了帮助我们,2009年,政府补贴了几万元,把我家从山顶上搬了下来。搬家那天我还以为是做梦呢。”她告诉记者,乔迁那天,也没啥好东西,就招呼邻居和亲戚,割些肉,在一起热闹了一下,心里激动,她和丈夫一晚上都没睡着。

年过了,趁着国家政策好,我也想多挣点钱,把两个孩子供到大学。有钱了也在市里给娃买套单元房。”看着满墙两个孩子的奖状。何小梅一脸自豪,“这是我家最值钱的东西。

教过几年学前班的张小侠性格开朗,快人快语,丈夫是个泥瓦匠,她在不远处的沟底沙场做饭。“山里人不敢得病,原先的日子就不敢提,一年到头忙,落不下一个子(钱)。农村人日子苦点不怕啥,政策好了,你只要肯吃苦,钱就不断手。

宝鸡市妇联副主席高芳珍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自从日子好了,这些留守妇女也有了精气神,一下子大变样。农忙时节,义务互助渐成风尚,农闲了,就聚到妇女之家扭秧歌。

在西山建委工作了8年的司机王冬说,8年了,凡是他去过的村子没有不通水泥路和自来水的。的确,自从西山建委搬进大山,短短几年,老百姓的生活就日新月异,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变,班车都开到了家门口,有些群众都在市里买了房子。目前,在妇联的帮扶下庙沟村成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是10年前的6倍多。

农村是环保的源头,为了确保秦岭生态不被破坏,宝鸡市环保局负责人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环保、妇联两家联合开展绿色文明家庭评选,不断提高山区广大群众绿色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逐步提高家庭的环境文化意识,使环保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家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柴垛子摆放得整整齐齐。如今的庙沟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邻里和睦,绿色文明。

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上学安心了,如今我们村有30多名大学生,今年一下子就考上了4个。”一位正在劈柴的村民停下手中的活儿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