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商业现状调查与思考:实体店还有未来吗?

14.07.2015  11:44


  盛夏,国内商业实体店却透着一股寒意。  这两年,实体店真是“压力山大”:北京,百盛百货、华堂商场连续关店;上海,淮海路瑞兴、美美、先施、OPA商场等百货店先后撤离;广州,好又多东山口店、新供销百合等连锁超市停业;长沙,世纪华联柏丽晶购物广场、沃尔玛分店关张;成都,NOVO百货天府广场店、人人乐连锁超市几家门店接连退出;沈阳,伊势丹、尚泰、雅仕等百货巨头纷纷折戟……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速仅为6.3%,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7、2.8和6.2个百分点;虽然购物中心以7.7%的增速略胜一筹,但同比也放缓了4.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这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6%,较上年同期再度放缓1.7个百分点。

  实体店怎么了?实体店还能撑下去吗?

   困境

  从“盆满钵盈”到“勉强吃饱

  是局部现象还是普遍趋势?

  7月,北京王府井大街热浪蒸腾,街两侧的商场却冷气扑面。这不是空调之冷,而是人气之冷:无论王府井百货大楼还是新东安市场、好友百货,店内顾客三三两两,显得漫不经心;一些售货员或扎堆聊天,或独自玩手机……

  “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了!”王府井百货大楼一名资深女售货员告诉记者,大商场生意不景气,导购难做。“以前,我们只要按时营业,保准盆满钵满。近两年,顾客越来越少,就算挖空心思搞促销,最后也是勉强吃饱。

  从北京的西单、国贸到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内陆,实体店的销售都在走下坡路。

  在广州,北京路曾是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如今百货商场乏人问津,很多国际大名牌不见了踪影,二线品牌竞相打折甩货。

  在杭州,银泰百货坐落于有名的武林广场,从一层逛到顶层,过于“安静”的购物环境让记者很不适应。

  在长沙,五一广场四周的平和堂、王府井、春天百货、新世纪广场等大型商城,同样显得冷冷清清。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101家会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降幅均逾15%,年末资产总额、经营面积、从业人员等指标也在下滑,经营面积同比减少6.6%。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2000年前后,中国零售企业的门店数年均翻倍。然而,自2010年起,实体店拐点初现,零售业进入“销售下降、利润下滑”的区间。2010—2014年,连锁百强销售增幅持续回落,年销售增速分别为21%、12%、10.8%、9.9%和5.1%。

  看百货店,日常客流量明显降低,节假日也难见熙攘景象。顾客看的多买的不多,拎袋族越来越少。

  看专营店,遍布街巷的服装店、电器店,时常门可罗雀。波司登一年来在全国关掉5100多家品牌店。

  看大卖场,曾经满满当当的停车场,除了周末,停放的车辆已渐稀疏;以往收银台前动辄几十人排队,而今闲置的手推购物车堆成一片……

  据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介绍,去年以来,38家大型连锁百货明确将关店。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马莎,各为5家;其次为伊藤洋华堂,关店4家。北京、杭州、青岛、天津等城市关店现象严重。

  联商网调查发现,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包括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比上年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其中百货类、超市类门店各关23家和178家。昔日“一铺难求”的商业街,出现招租难。

  2014年,中国连锁经营百强中,23家企业关店数超过新开店数。百强企业正式用工人数比2013年下降0.3%,减少用工的企业数已超过增加用工的企业数。

  “寒流”不仅侵袭着中国实体商业,国外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不能幸免。

  今年初,美国连锁巨头彭尼公司宣布,年内将关闭39家店,并同步减少员工数量。英国乐购表示,今年将关闭43家无法盈利的门店。德国最大的百货连锁集团考夫霍夫接连关掉分店。日本百货业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

  “多数实体零售企业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认为,就发展现状看,从营业收入到利润比例,实体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黄金时代”一去不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很多实体店将更加步履维艰。

   挑战

  从“别无他选”到“渠道多元

  是电商冲击还是自身顽疾?

  “网购这么方便,谁还大老远跑来商场买东西?”在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货,一名导购员盯着手机里的淘宝网对记者说。

  她自称,这两年她也迷上了网购。不少到店的顾客只是为了试试衣服尺码,试完又回家在网上下单。“实体店成了‘试衣间’,生意能好吗?!

  实体店经营困难,许多人认为是电子商务的竞争与分流,导致实体店客人减少、销售下滑。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比数据:目前零售线上线下似乎冰火两重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全国网络零售同比增长38.5%,高出全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34个百分点。

  比人气:靠“双十一”“双十二”这类网购狂欢节,天猫、京东等聚合了大量“粉丝”。有的电商一天的销售额甚至超过某些实体店一年的进账。年轻人逐渐习惯“轻点鼠标,轻松购物”的生活。

  但是,把实体店的困境都归结于电商冲击,并不全面。

  “电商是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商务部政研室主任沈丹阳说。

  从宏观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增速也在趋缓。201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9%,比上年同期减缓0.6个百分点。今年前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继续下滑至10.4%。消费增速下降,给实体店经营带来压力。

  从微观看,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电子支付等新应用,引发购物习惯和零售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不再时兴,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零售渠道更多元,一些实体店关闭、退出,不足为奇。

  对于关店潮的尴尬现状,业界主要有几种观点:

  ——周期论。

  “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周期,实体商业也不例外。”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说。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10年,是实体店最风光的时期,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争相跑马圈地。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一些配套商业搭顺风车,也步入建设快车道。但由于不愁销售,很多商场成了名副其实的“无所谓”商场:建设前未经过合理规划,在建时很少考虑购物体验,建成后千店一面、高度雷同。

  在沈阳市中心,有华润万象城、夏宫城市广场、华府天地、大悦城,还有恒隆、嘉里、百联……总面积近千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让沈阳人均零售商业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快速扩张和同质化,使沈阳不少大型商城都受困于客源不足。

  井喷式发展后,实体商业过渡到增速更平稳、竞争更残酷的成熟期。“潮退才知谁裸泳”,一些内功差的商场相继出局。“洋百货”的在华窘境,也不只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全行业在为当初的疯狂埋单。

  ——需求论。

  “腰包鼓了,眼光高了。实体店的变化,说到底是一场消费需求主导的变革。”裴亮说,以前,实体店在消费过程中处于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即便购物环境和体验不理想,消费者也没的选。随着消费升级,对实体店的需求不仅是货品齐全,还要环境舒适;不仅是质量放心,还要售中、售后服务贴心;不仅是购买商品,还要看电影、尝美食、玩亲子游戏……而且,不同群体的关注点出现分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实体店不得不做出调整迎合,其中一部分企业仍“找不着北”。

  今年“五一”前后,上海南京路永安百货迎来97周年纪念日,商场精心策划了“买197送197”活动,可顾客并不买账。某高校教师周红告诉记者:“促销没什么新花样。你看,一件普通的长袖衫,竟然标价1499元,打完折还比网店贵几百,挑选余地也不大,总是那几个牌子,我和朋友逛了一圈,很失望。

  ——成本论。

  “过去,零售企业增加的经营成本,可以通过提价,一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现在,商品价格更透明,要转嫁这部分成本难上加难。”北京好邻居连锁便利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陶冶说,“提价受阻,一些管理滞后的实体店只好闭店止损,进行升级改造,以求优化流程。

  租金和人工费增加是零售企业成本上涨的大头,一线城市商场员工的工资成本翻了几番。对净利润率平均水平在2%—3%的零售业,这是一个绕不开的挑战。

  ——模式论。

  “实体店日子难过,零售模式落后也是大问题。”陶冶说,曾几何时,大卖场挂出打折海报就能坐等顾客进门,现在要利用二维码等互联网手段主动出击;以前百货店可以引厂进店搞联营,现在要主打定制化、特色化。从卖商品到卖服务、卖体验,从固守“三尺柜台”到全渠道营销,商家的经营模式日趋开放、求新,那些反应慢、适应晚、手段旧的企业,一不留神就会栽跟头。

  可见,一些实体店或关或转,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消费需求嬗变的直接体现,也是商业模式升级的内在要求。既有零售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机遇

  从“单脚站立”到“双腿走路

  是难免淘汰还是逆势而上?

  “实体店业绩下滑是大势所趋”“实体店在劫难逃”“实体店将沦为网店的试衣间”……冷风飕飕的实体店,被诸多“看空”论调持续环绕。

  “不是消亡期,而是调整期、转型期。”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经过一轮调整,淘汰的多是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留下来的会释放更强的生命力。

  ——从消费需求看,实体店市场潜力仍可观。

  “逛街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消费,不是落伍的休闲。”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说,有的消费者喜欢“”在家上网购物,但有的消费者更喜欢到商场边逛边买,后者能满足集购物、娱乐、休闲、饮食、出游于一体的社会性需求,以及消费者面对面选购、拥有和使用商品的即时性需求。

  “网上消费和实体店消费,感觉完全不同。”北京大悦城策划部主管李英伟说,网络是平面化的二维空间,实体店是现实生活中的3D世界。一些商品在网上未必受到关注,一旦摆在实体店里,却能一下子产生“吸睛”效应。“在实体店,顾客有一个真切接触商品的空间,这本身就是实体店的价值。特别对于女性群体,逛街的乐趣妙不可言。

  “我们店每款衣服和鞋子都只有一个号,几周就上一次新货,撞衫率很小,引来很多追求个性化的回头客。”北京崇文门新世界商场某女装店店员张菁菁说。正在这儿逛的某杂志社编辑白茜告诉记者:“我今年35岁了,一些所谓的线上‘爆款’并不适合我。穿衣讲品位、有特点,会给职场形象加分。

  ——从全行业发展看,实体店有望触底回升。

  “优胜劣汰是市场法则,有进有退是经营常态。”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志彬说,以综合性购物中心为例,全国看确实存在总体过剩,但满足个性化潮流、被消费者点赞的购物中心,远未达到需求。经历阵痛的实体商业,将以更稳健的方式前行。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唐嘉年表示:“大卖场在中国还是有新机会的,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在走高。

  实际上,即便是一些风头正劲的电商,走过一定发展阶段后,也开始注重实体店的作用。在北京的王府井、前门大街,聚美优品实体店客流不断。“布局线下实体店,把消费者吸引到店内,给他们带来独特体验。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培养品牌忠诚度。”聚美优品总裁陈欧说。

  ——从技术层面看,实体店能够逆势而上。

  “我们可以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北京首商集团董事长傅跃红说,在营销端,引入互联网概念,同步使用官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电子互动屏等渠道,将优惠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消费者;在销售端,探索开设网店,比如,首商旗下燕莎商城的微店,不同季节有不同主题活动,“线上推出、线下取货”,顾客较满意。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寒流之中有亮点,不少店铺经营良好,实体店分化趋势明显。

  从业态看,超市、便利店好于百货。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透露:2014年,以经营超市为主的快消品百强企业销售增长6.5%,门店增加5%,比百货业高。值得注意的是,便利店销售增长较快,全国排名前55家的便利店门店数增长7.8%。

  从企业看,朝阳大悦城近5年一直稳增,2014年销售额跃上20亿元台阶,比上年增长30%;同年,永辉超市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速高于20%。沃尔玛全球总裁董明伦说,截至去年底,沃尔玛在华连续8个季度实现大卖场品类中的市场份额增长。北京SKP(新光天地)连创佳绩,去年以75亿元销售额位列全国重点商场/购物中心第一名,坐稳“最赚钱百货”的交椅;万达百货2014年新开店24家,累计99家,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65.3%,成为零售业的明星。

  “实体店销售额目前占全国零售总额的90%,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约1/5,无论是促消费还是稳就业,实体店仍将担当重要角色。”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说。

  惠民生,实体店不可或缺。实体店即到即买,方便直接。应急救灾、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实体店责任在肩,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实体店支撑着基本民生消费。黄海认为:“电商再怎么发展,实体店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都不可忽视。

   新生

  从“千店一面”到“各展所长

  是固守原位还是加快转型?

  “实体店是否错过了转型最佳期?”有人提出疑虑。

  “创新和转型,任何时候都是最佳期。”北京华联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吉小安说,实体店只要紧贴市场需求创新,就能收到回报,要有这个信心。当然,越早创新和转型的企业,越容易掌握先机。正如欧洲营销之父夏代尔所言:“要么创新,要么蒸发。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名誉董事长郑万河认为,背靠广阔的消费市场,中国零售“蛋糕”足够大,没有哪家企业可以独占市场。实体店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蹚出一条新路。创新的方向,是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方向;转型的手段,是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

  ——打好体验牌。

  走进北京通州区万达广场,只见商店里人潮涌动、餐馆门口排大队、院线座位爆满。万达下足“体验”功夫:店铺装修“一店一色”,环境更养眼;200余家品牌入驻,常逛常新,一站式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购物需求;配套儿童游乐园、3D电影院、特色餐厅,全方位提供吃喝玩乐各种项目。

  “生意好不好,体验说了算。”郑万河说,消费的新常态,就是人们很少为买而买,大多带有多重休闲目的。去哪儿逛,不单看物品种类多不多、价格够不够实惠,像停车是否便利、看电影是否舒适、就餐是否可口等因素,都会对消费者决定产生很大影响。“体验的好坏取决于服务,国内的服务性消费供给有巨大开拓空间。

  ——打好融合牌。

  “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取长补短。”王晓东说,线上和线下各有优势。激烈的竞争会倒逼线上线下互相学习、深度融合、共生双赢。

  “实体店与网店并不冲突,实体店不仅不会衰亡,还会借助‘互联网+’重获新生。”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说,以“全零售战略”为目标,国美建立了线上线下(O2O)通用的支撑服务平台,经营持续向好。线上,通过全品类拓展、增强价格竞争性、挖掘应用大数据等,提升知名度和客户黏性;线下,打造体验式卖场,在互动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今年,国美还要再开160家实体店。

  “互联网是一个炙热的火球,有人飞蛾扑火,有人浴火涅槃,永辉愿接受烈火的锤炼。我们已开通门店无线网,开发了自助购物收银、商品追溯系统,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付款方式,同时试行微店和实体门店的结合。”永辉超市信息中心总监吴光旺说。“线上线下要差异化,各有侧重,谁也取代不了谁。像万达购物中心强调趣味性、便利性,就有不错的聚客效应。”王志彬说。

  看国外,一些转型较早的实体店把握了主动权。美国零售电商10强中,有8家是搞了O2O的传统企业。著名的梅西百货建立网上销售系统,把店铺转化为配送中心,依靠其在全美800多家门店,与电商巨鳄亚马逊的物流网络抗衡。黄海说:“融合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商业’,而应是‘商业+互联网’,商业这个‘核’不该变也不会变。”

  ——打好模式牌。

  “传统百货业是和品牌商联营,通过扣点方式盈利,其实相当于经营铺位,而非经营商品,利润率低、话语权弱。”郑万河指出,在互联网和行业内部的双重竞争下,百货业应加快调整模式,“不当二房东,做真正的零售商。

  超市已走在前头,北京京客隆、好邻居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福州永辉培养了一批买手,自主采购,自营品牌。近日,南北两大老牌零售企业上海百联和北京王府井百货联手,与国际专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利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从传统百货转向自营模式,买断运作,扩大自有与授权品牌的开发采购。

  ——打好定位牌。

  在上海闵行区七宝镇顺恒广场,城市超市的一家新店引人驻足:自制的面包、咖啡,专业合作社供应的海鲜、蔬菜,新西兰的奶粉、曲奇……鲜美食品琳琅满目。这家超市经营近万种商品,其中80%为进口货,每周空运、海运各类生鲜和杂货, 是上海最具规模的专营进口食品的超市。

  “我们卖的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海城市超市总裁崔轶雄认为,传统商业是“普商”,销售对象是全体消费者;现在,同质化、大路货不灵了,市场细分化,商业多元化,想“通吃”所有消费者的商业企业,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

  定位精准才有出路。去年下半年以来,无印良品、优衣库等专业店在中国加速扩张,其定位明确、价格合理,专门瞄准城市新生代,每开一家,总是人声鼎沸、受到热捧,目前正乘势而上,新门店频频闪亮登场,其办店经验值得传统百货店借鉴。

  实体店转型,要靠自身努力,也离不开良好的竞争环境。

  “不怕竞争,就怕不公平竞争。”北京超市发连锁超市公司总裁李燕川说,“不了解互联网时,心里打鼓。但等到熟悉了、会用了,线下企业反而欢迎竞争。现在的主要矛盾不是竞争,而是线上和线下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不公平竞争,不利于线下零售业的平稳转型。

  以进口香水和化妆品为例,税务方面,线下运营进口关税、消费税、增值税一个都不能少。线上运营却有种种优惠,零售电商尚未同等征税;监管方面,对线下运营管得严,比如食药监的卫生许可证、各地工商质检部门的检查抽样等,而线上运营的监管就比较宽松。此外,实体店要给员工缴五险一金,许多网店却没这道硬杠。李燕川认为,税费、监管应更加到位,避免对线下企业越位、对线上企业缺位,依法营造公平透明的环境,让线上线下平等竞争、健康发展。

  * * *

  采访中,多家实体店负责人表示,学好用好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经营方式跨越,需要时间,但不是迈不过的坎。一旦掌握了互联网技术,线下企业将在消费体验、价格、售后等方面展现优势,完全有能力与线上企业较量。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吴频说,“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是全面穿透,各种业态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关键在于会不会跨界、怎么跨界。

  吉小安说,电商赶上了好时候,但实体店不必妄自菲薄,“实体店不行了”是一个伪命题,传统商业融入互联网时代会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整个三产的换代升级。

  郑万河认为,国内零售业将迎来上升的窗口期, “就像当年中国入世,大家担心外资超市进入是‘狼来了’,但回头看,外资超市让竞争更充分,带动国内零售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今天,电商来了,这绝不是实体商业的末日,而是实体商业又一个更高的新起点。

  裴亮说,实体店正面临大洗牌,可能呈现购物中心引领行业、便利店沿社区分布、专业店和精品店风生水起、线上和线下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我相信,实体店不仅有未来,而且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未来。无论哪种业态,那些主动转型、敢于创新、实力较强的企业,一定能成功突围,赢得未来。

陕西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陕西新闻
黄河保护法通过 保护“母亲河”有法可依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 李京泽 梁晓陕西新闻
今年我省成功应对17轮强降雨实现安全度汛
  记者10月27日从省应急管理厅获悉:今年汛期,陕西新闻
“监管+”为食品生产企业纾困解难
  10月24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以来,陕西新闻
西安:不会全市静默 只对有风险区域管控
  中新网西安10月20日电 (记者 梅镱泷)记者陕西新闻
超九成受访青年相信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更好
  全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