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宰客频发 银行理财也有看不见的坑

14.10.2014  10:05


  一百万元理财亏了10万、投资35万竟零收益、万元收益一年仅66元……,近年来,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各种“坑爹”现象被媒体不断曝光,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更是让不少市民切身感受到了银行理财的“”。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期间,虽然过半数银行网点对外营业,但各银行的个人结售汇业务、个人贵金属等业务处于暂停办理或“系统调整”的状态,按日计息的滚动式理财产品无法赎回。

  市民赵先生今年三月份在银行买了一份半年期的理财产品,而理财到期时间刚好就是十月一日,这意味着赵先生的这笔钱实际到账日要到10月8日。而这段期间,银行通常对资金是不计利息的,实际收益率就这样被大打了折扣。事实上,类似赵先生的这种银行理财经历并非少数,银行理财也由此备受诟病。

  银行理财“”多

  曾在银行工作多年的北京玖富时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孙雷向记者透露: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日和到期日存有玄机,这在银行业内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了。一份对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各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9月29日和9月30日到期的理财产品就多达330只。另外,10月1日、2日、3日到期的理财产品也有不少。如果这些产品的理财期限较长,可能会对其实际收益率影响不大,但如果理财期限较短,则这些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将大打折扣。

  而某银行发行的7天理财产品,销售期为9月17日至9月23日,9月24日开始计息,理财期限为7天,到期日正好是9月30日。由于到期资金在长假期间,无法取出,只能在8天长假之后才能取出,这样一来,该款产品的真实收益率只有预期收益率的一半。

  记者调查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日(赎回日)不等于到账日也已成惯例。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的资金到账日会迟于到期日2—7个工作日。同样的,对于投资人提前赎回或是提前终止理财协议的,其资金到期时间也会迟上几个工作日。

  而此前,诸如某地多位市民35万元买某银行理财产品,结果一年过去颗粒无收的报道,一度引发网友热议。一百万元投在银行理财却最终亏了10万的案例,更是让人们开始对银行理财存有疑虑。

  互联网金融全年无休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现代人理财的新选择,并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玖富CEO孙雷表示:“与传统银行理财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流动性强、可随时支取,理财门槛低,网络平台交易方便快捷等优势,而且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上海市统计局6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购买或使用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97.5%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具有优势。其中,35岁以下受访者中,有近八成使用过互联网金融,高出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从个人收入水平看,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有80.7%使用过互联网金融,高出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这表明,年轻人和中、高收入者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群体。

  尽管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出现收益普遍下滑现象,但只要选择安全稳健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和产品,仍然能为投资者带来比银行理财更安全、稳定的高收益。

  投资理财专家指出,而由于银行和市民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如果不尽到风险提示的义务,往往就会让市民投资理财收益缩水甚至亏本。与之相比,互联网金融由于依托互联网的透明、开放、无时空限制特性,不仅随时可以买、买了就会计算收益,解决了传统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在安全、稳定、高收益上,也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投资理财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