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几点思考

23.03.2015  11:58

 

女性的地位、权利问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颇具争议,且至今还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职业地位、厅堂与厨房的平衡点、打造“时代新女性”等话题的讨论持续深入。中国妇女解放是如何一路走来,取得今天的成就,这条路还将怎样走下去,是我们今天应该思索的问题。

一、妇女解放运动的基础——观念的改变

追求平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女性如何才能将其握在掌心,真正的平等需要内心的革命,也需要勇气来改变腐朽的思想观念。

第一、妇女观念的改变尤为重要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她们存在的价值被认定为是生儿育女,她们生活的目的只能是屈从附属于丈夫。那么怎样才能打破旧妇女观的枷锁,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全国所有的妇女,都还拘囚在封建的礼教束缚之中,过娼妓似的生活,至于得不着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权力,乃是全国各阶级妇女的普通境遇。所以中国共产党除努力保护女劳动者的利益而奋斗——如争得平等工价,制定妇孺劳动法等之外并应为所有被压迫的妇女们的利益而奋斗。”而在这一奋斗的过程中,新的观念也不是很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谓时势造巾帼,杨之华、向警予等,引领着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并且在后来妇女解放运动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向警予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首先,她从人的解放高度强调妇女观念的改变,指出:“中国妇女要将自己从层层压迫之中解放出来站在“”和“国民”的地位。”其次,她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妇女地位的演变,她说:“原始共产时代,人们每日共同的收获,刚足供给每日共同的消耗,并无所谓私有的财产。这个时代的妇女,除主持民族产业和抚育儿女外,在渔猎牧以及初期的农业生产上皆占相当的重要地位……妇女因为生产上居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社会上居了重要的地位……到后来,畜牧业日益发达,男子以长于战争和交易的缘故,地位陡然增高。男子的私有财产既已形成,女子渐被排斥于生产事业之外而编入极严格的家庭分工,成为满足男子性欲和专替男子育儿传统的机械”。因此,女子沦为奴隶,透彻分析对我国妇女受压迫的深层原因是私有制。据此,她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条件。她说:“至于经济独立,为女子解放的唯一条件。”“妇女解放要首先须经济独立”,同时她强调“妇女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单靠妇女运动所能做到的。劳动解放与妇女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 ,“必劳动解放了,妇女才能真正的解放。”最后,她在领导和组织妇女运动的同时也不忘呼吁“女权运动是妇女的人权运动,也是妇女的民权运动。不独妇女应该起来运动,即不是妇女而是一个酷爱人权、酷爱民权的男子也应该起来帮着运动。

第二、男性观念的改变也不容忽视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6]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女子不仅有了觉悟而且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女权运动,来求得自己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解放。更何况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比起欧美国家的女子更加有解放的必要。因此多数的男性也慢慢放下陈旧的观念开始为女子们着急,使其尽早觉悟。早期领导人李达说道:“为女子的更应该知道自己是个‘人’,赶紧由精神物质两方面,预备做自己解放的事。为男子的既然晓得世界大势……赶快帮助女子解放才算得拥护人权。

蔡和森在《妇女运动》中明确指出“中国妇女运动不发达,重要原因是大多数女子受宗法社会礼教的遗毒太深,男尊女卑,为顺为正的思想,充塞脑际……女子在此种旧思想的束缚之下,极易苟安迁就。可是今日社会的民众已有普遍的觉醒……女子应该觉悟”孙中山先生在也曾说过“我汉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休戚与共,患难相救,同心同德,以卫国保种自任”。

那么,当一切运动开始顺应历史潮流时,“任何人不能反对妇女解放运动。因为这种运动的得势力,不单是由于它的合理,是因为经济的趋势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在没有经济势力的促进时,亦没有人能用他的理想,阻碍这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增长。”为此,男性领导者能以此为切入点,谋求妇女的思想解放和精神解放,为中国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道路扫除了一些障碍。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关键——享受教育权力的平等

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数千年里,学校教育一直都是男子独享的权利,男女教育平等的实现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包括现在偏远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女子被排挤在学校大门之外的现象。妇女能否受教育以及受什么样的教育,必然反映出妇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妇女能否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

中国近代的女子学校,最早是西方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其目的只是为了传播宗教和奴化教育。孙中山很早就注意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并且把女子教育与国家的强弱联系在一起。他在1890年《致郑藻如书》中就说过,由于中国人之中“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这样“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1924年4月他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所作的讲演中说的十分明确:“诸君在学校内求学,便应该学得对于国家的责任”。他不是要培养贤妻良母,而是为了帮助妇女提高自身的素质,他要求妇女懂得“怎么样爱国,怎么样可以管理国家”,这样才能为妇女解放做主观条件的准备,进而为革命和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女子教育更是十分地关注,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帮助广大妇女接受教育。早在中共二大上通过的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了“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的权利”的纲领。接着三大通过的《妇女决议案》中提出了“男女教育平等”的口号。并且四大的决议案中特别在口号后面解释说明了“一切教育机关为女子开放”。

当然中国共产党在执行教育方针的过程中,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它是为适应当时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以及非常残酷的战争环境,满足革命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女子教育。比如:对待工劳妇女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根据战时的需要强调我们党应以工农妇女为骨干,在妇女运动中切实代表工农妇女们的利益,并在宣传上提高她们妇女的地位,渐渐的使工农妇女成为妇女运动中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要“养成妇女运动的人才(尤其关于女工农妇运动的人<才>)业务是目前各地党部最重要的责任。各地党部在可能的范围可开办妇女运动训练班<或>妇女运动特别讨论会。”“要尽量利用各种短期训练班,学校,俱乐部等公开机会作革命的教育宣传工作。”以便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和妇女解放做出了贡献。另外还注意培养妇女干部,根据地妇女干部的培训对象主要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来自基层的积极分子和妇女骨干,一部分是从国统区奔赴根据地的爱国女知识青年和原在党与军队中担任职务的女干部。依据她们的实际文化水平和妇女工作的需要根据地政府采取两种形式对其进行分层教育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培训基层妇女干部。历史表明,女子教育和妇女解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三、中国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妇女解放的任务。 中共“ 二大”产生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指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 “在私有财产制度之下妇女真正的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共“ 三大”的《关于妇女决议案》中,进一步喊出了“全国妇女运动大联合”的口号,“引导占国民半数的女子参加国民革命运动”。提出的妇女解放争取的目标: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的束缚,争取男女教育平等,男女社交自由,男女职业平等,男女工资平等。中共“四大”的《对于妇女运动之决议案》在中以正确思想为指导,广大劳动妇女参加了革命的伟大实践。六大决议案中认定农民妇女是最积极的革命参加者,要尽量的吸收到一切农民组织中来,成为保卫和建设红色根据地的主力军。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根据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对妇女运动提出不同要求。发动工农劳动妇女并广泛团结各阶层妇女参加妇女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广大妇女英勇地投入了全民族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妇女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四、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主要成就

(一)政治方面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出台了党的第一个妇女运动的纲领,使中国妇女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规定了男女平等原则及男女在平等基础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极大地促进了妇女参政热情。从全国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所占比例看,第一届只占12.0%以后逐步上升,到第四届时已达22.6%。改革开放以来,竞争上岗、村委会设立、人大民主选举等一系列举措为妇女参政提供了新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到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人大时女代表的比例下滑到21.2 %,但其关于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中,没有涉及妇女代表比例问题。从七届开始,只对妇女代表比例作出原则性规定。从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结果看,“妇女代表比例只达到20.24%,比九届低了1.58个百分点。”为落实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决定(草案)规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妇女代表比例不低于22%。”这是第一次对妇女代表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有利于切实保障我国妇女的政治权利。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

总的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的文化水平、理论素养等都在不断的提高。参与到政治生活的意识的增强了,参与的层次更高,更体现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社会经济方面

经济地位的高低反映了妇女地位的高低。共产党成立之后,党就把劳动解放作为妇女独立的首要条件,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妇女是得不到解放的。建国后,在党和国家的鼓励下,妇女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在生产中不分一、二、三线。劳动领域的扩大,就充分发挥她们的特长和优势,也使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了认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彻底摆脱小农经济的妇女们把自己的爱好和才能由搞好家庭生活方面进而转向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上。她们不仅在手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等传统的生产部门发挥显著的优势,还不断的涉足新兴的工农业生产部门,从而走出新的路子。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时代,虽被公认为占有“半边天”的妇女们,仍需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才干,以便从事科学研究,逐步进入高技术、高层次的领域。

(三)文化教育方面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无论男性或者女性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接受教育,尤其在近现代社会中,文化教育是妇女提高地位的重要因素,同样这也是我们一切社会前进运动中动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特别关心妇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女子入学率、在学率、升学率,女子接受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并且呈现上升的良好趋势。1980年女学生数为8778.3万人,1995年女学生数为9156.8万人,2000年女学生数为10339.6万人,2002年女学生数为10507.0万人。

中国女性在对独立、平等、发展追求的漫漫跋涉中,一步步取得骄人的成绩。未来这样一种思想必然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深入,中国女性将在祖国的繁荣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也必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动力。解放妇女,提高妇女地位这条路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