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文身导致血液感染 大脑内长了7个“脓包”
本报讯 (记者 张黎娜) 22岁的市民小张断断续续发烧半年,经过检查发现,脑中长了7个大小不一的脓肿。而脓肿形成的“罪魁祸首”,谁能想到,竟是后背大面积文身感染血液而导致。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近日成功为小张摘除脑内脓肿,经过后期抗感染治疗,昨日小张体温已基本恢复正常。
小张说,2014年底自己在后背文了一条“大青龙”,布满整个后背。随后不久出现低热症状,按感冒发烧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5天后症状消失。2015年6月,再次高烧,断断续续达半年多,在多家医院采用抗生素治疗后仍然不见好转,最高温度达40.1℃。小张辗转来到唐都医院寻求治疗。
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详细了解病情后,为小张进行了腰穿术和增强头颅CT,结果显示颅内感染,CT显示患者脑中有7个大小不一的“肿瘤”。因为病情复杂,医院专家们进行了严密的术前讨论,认为小张脑内肿瘤属于脓肿,且大部分长在脑功能区,脑功能区主管运动、情绪、思维等,因此不能全部手术切除,否则会留下后遗症影响日后生活;可先行切下长于患者右侧额叶的脓肿进行分析,再进行后续治疗。
一周前,神经外科医生历时一个小时,成功为小张切除右侧脓肿。留院观察期间,小张生命体征平稳,经过抗感染治疗,其体温下降至37℃左右。
王学廉教授表示,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脑化脓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就小张而言,是由于文身感染了血液,血液体内循环至大脑而引发脑脓肿。王教授提醒市民,文身易导致感染,一定要谨慎。
记者到新华书店查阅了20多本比较权威的字词典。记者发现,只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同时收录了“文身”和“纹身”两个词条,并将“文身”作为主词条,释义为:“在人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也作纹身。”这算是给了“纹身”一个名分。而在第六版之前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收录了“文身”、“文眉”等例词,没有收录“纹身”词条。
有意思的是,外研社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明确在“文身”条中注明:“不宜写作‘纹身’。”其他如《新华字典(第11版)》、《汉字应用规范字典》等,只收录“文身”,没有注明两词是否通用。
而在学生类字词典中,如商务版《多功能学生字典》、大百科版《学生规范字典》、华教版《新课标学生新华词典》等,都将“文身”作为标准例词,“纹”则作“花纹”解,没有收录“纹身”,意见比较统一。
《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曾专门就这两个词发过微博,他认为,“纹身”原为“文身”的错误写法,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两本权威工具书“打架”,容易引起使用混乱。
专家提倡用“文身” 网友偏爱用“纹身”
《水浒传》中有一好汉史进,他的绰号叫“九纹龙”。在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所记《宋江三十六赞》中只写作“九文龙”,赞语也说:“龙数有九,汝有九文。”到了清人叶德辉所编的《双梅影暗丛书》的《东林点将录附考》中,才将“九纹龙”和“九文龙”并用。
大多数专家认为,较正统的写法应为“文身”。早在2006年,《咬文嚼字》杂志还专门请专家对这两个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讨论,大多数人并不赞成“纹身”。专家认为,“文身”一词历史悠久,《庄子·逍遥游》中即有“越人断发文身”的说法。从文字的源流上看,“文”是“纹”的本字。虽然现代人已疏远了“文”作动词的用法,但“文身”一词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
不过,网友们却更喜欢使用“纹身”。在互联网上用几个主流搜索引擎查找,结果发现“纹身”出现的频率高于“文身”。网友们认为,“纹身”的用法比“文身”更容易理解,更符合当代多数人的思维。也许是因为人多力量大,最终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屈服”了,收录了“纹身”一词。
《咬文嚼字》编者给出了较为折中的看法,他们认为,从文字的发展历史来说,“纹”是“文”的区别字,承担“文”指“花纹”这一部分任务。可以将“文身”“纹身”视为异形词,并以“文身”为首选词形;当然,既然是异形词,用“纹身”也不算错。
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