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购中国燃油打破印度封锁 将派遣军队护送

29.10.2015  11:10

  尼泊尔官员和媒体近日说,由于印度实施非正式禁运引发持续月余的严重“油气荒”,尼泊尔正向中国求援。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0月2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作为友好邻国,中方愿应尼泊尔政府请求,为尼方缓解国内燃油供应紧张提供必要协助,中尼双方目前正就此保持密切沟通。

  记者调查发现,尼泊尔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受到邻国印度的影响,此次寻求从中国进口油气可谓下了很大的政治决心。考虑中尼运输通道不畅、尼国内政治等现实因素,尼泊尔要用上来自中国的燃油需要克服不小的障碍。

  现在出门靠走路、吃饭靠烧草

  有在尼泊尔工作的中国人写了几句打油诗描述目前的生活现状:汽油没了,出门靠走路;煤气没了,吃饭靠烧草。

  由于缺少汽油和柴油,大部分出租车、公共汽车停运,少数还在运营的公交车,车里和车顶都挤满了人。由于缺少飞机燃油,尼泊尔国内唯一的国际机场无法为飞机提供补给,许多国际航班被迫取消。由于缺少煤气,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烧柴火、稻草做饭或者吃方便食品。

  油气奇缺导致其价格在黑市上飞涨。原本每升104尼泊尔卢比(约合1美元)的汽油,在黑市上要卖到300至500尼泊尔卢比;煤气的价格也是高出三四倍,而且很难买到。与此同时,电动摩托车、电磁炉等电器产品更是抢手货。记者两周前试图购买一辆电动摩托车,结果被告知没货了。

  油气和其他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短缺也严重影响到各类机构的运行。以学校为例,在南部的特莱平原,由于抗议者的阻挠,220多所学校停课时间已经超过70天;在加德满都谷地,由于校车停运、食堂无法提供饭菜,4000多所学校的100多万学生面临停学。

  此外,冬季即将来临,对油气的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如果供应不能及时跟上的话,更大范围的人道主义危机将会爆发。

  印度此次封锁源于宪法争议

  尼泊尔这场油气危机的导火索是该国南部特莱平原马迪西族群中一小部分人对新宪法的不满。

  尼泊尔7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位于南部狭长的特莱平原是尼泊尔土地最为肥沃、物产最丰饶的地区。根据2011年人口统计,特莱平原人口占尼泊尔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其中主要是马迪西人、塔鲁人。

  极少数马迪西人主张把特莱平原与中部山区、北部高原隔开来,独自设立两个以马迪西命名的省份,但这一主张没有得到尼泊尔政府的认可。不满新宪法的马迪西人认为自己在省份划分、选举制度等方面受到歧视,权益遭到侵犯。持续不断的抗议活动已经造成40多人死亡,上百人受伤。

  马迪西人是近代移居尼泊尔南部的印度人后裔。在尼泊尔新宪法通过后不久,支持马迪西人的印度便以安全形势不佳为由,关闭几乎所有口岸,数以千计的卡车被困在印度与尼泊尔边境地区。

  本月6日,尼泊尔政府和抗议新宪法的主要派别马迪西联合民主阵线进行磋商,但未能取得进展。

  中国援助

  运输条件是阻碍援助难点

  最直接和现实的障碍来自中尼两国运输通道。中尼两国贸易以陆路贸易为主,但4月25日大地震后,两条主要通道受损严重。本月上旬,中尼边境吉隆口岸重新开放后,尼民众期盼中国油气尽早经过吉隆至加德满都的高速公路进来。

  但记者今年4月曾经沿着这条道路采访,发现有十几公里的路段异常难行和危险,有多处山体滑坡,虽然名为高速公路,实际上很多路段只相当于村级公路。

  10月21日,尼泊尔政府一个代表团试图通过这条道路前往西藏,结果在靠近拉苏瓦边境的地方遭遇山体滑坡,不得不返回加德满都。

  记者26日电话采访了在拉苏瓦边境地区从事贸易和运输的商人才嘉丹。他说,由于地震影响,吉隆至加德满都的公路路况还比较差,尤其是中国政府援建的沙夫鲁比西—拉苏瓦加蒂公路(简称沙拉公路)的16公里路段。出于安全考虑,地震之前装载12吨货物的卡车现在只装8吨,甚至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