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家75年无音讯 81岁老人黄埔七分校寻访遗踪

03.06.2015  12:15

  “父亲1911年生人,从黄埔第七分校毕业后曾参加陕军抗日,离家后没回来。”1994年从西安一单位退休的邓特虎老人今年81岁,昨日他跟随华商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来到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一进街办院落,邓特虎老人眼噙泪花,声音微微颤抖着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独自出门,只想看看父亲当年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

  1938年春,黄埔第七分校正式成立,校址位于王曲,分校主任是胡宗南。昨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来到长安区王曲街办黄埔第七分校旧址和杜曲街办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旧址。寻访发现,第七分校所在的王曲大城隍庙1965年全部被毁坏,现在仅保留了当时军官们居住过的旧屋房柱子。

  父亲离家后75年无音讯

  邓特虎老人提供的资料中,有一份父亲邓冠豪在湖南长沙明德高中第六班的同学录,“民国二十年夏季”考入,原本班级有四十人,但有人因故退学或弃笔投戎,毕业时为36人,其中有邓冠豪19岁时的照片,祖籍湖南湘乡。

  “父亲1941年5月离开时,在老家已经成婚并有了我和妹妹,母亲腹中还怀着小妹妹,父亲和一些同乡离开家乡奔赴西安,在小河边,他亲口说一定会回来,但没想到一别就是75年。”说到这里,邓特虎老人哽咽了片刻后说:“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只好靠村子里的亲戚朋友接济,织毛衣补衣服赚钱家用,供我们读书。她一直在等父亲回来,直到85岁去世。我们一直在寻找父亲的消息。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华商报上看到了黄埔七分校第十五期学员的报道,就找到了那位学员,给他看父亲照片后,他说,看着很面熟,应该见过,并建议我去黄埔军校同学会查询同学档案,后来才在第十六期学员名单中发现了父亲的名字,还发现岳父和父亲是同一期学员。”随后,他展示了一份2006年10月由黄埔同学会出具的学籍证明:邓冠豪同学,湖南湘乡县人,经查同学录确系黄埔军校七分校十六期毕业。

  亲属中四人与“七分校”有关

  讲到动情处,邓特虎哽咽着说不出话,不停地抹眼泪,在场的众人也都红了眼眶。除了父亲的故事,邓特虎还讲述了其他家人与黄埔七分校的渊源——除了父亲和岳父外,他叔叔邓剑豪是第十七期学员,他妻子四婶的父亲是七分校的教官。

  “几十年前到台湾探亲时,在烈士墓园中找到叔父邓剑豪的墓,在中将墓群中。后来才得知叔父到了台湾后,惦记大陆的家人,一直未婚,独身到老。”邓特虎说,遗憾的是这些先辈生前都没能见到家人,有的牺牲后甚至连块墓碑都没有,“如果能早一点和在台湾的叔父联系,可能会知道父亲的下落。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以后能经常带着子孙后代祭奠他们。

  “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胡宗南在这里设立七分校,不仅是为他的部队,还为其他部队培养军事人才,所以他每年积极从浙江、湖南一带招募学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华腾教授在听完邓特虎讲述后说,“当时黄埔第七分校设立在西安南郊二十公里处,从邓特虎父亲进入黄埔七分校的时间和相关材料来看,都是吻合的。

  “听了邓老一家人的故事,对黄埔七分校十六期学员在那个年代的去向,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会用学术研究的方法,去查验文献和档案资料,尽己所能完成邓老先生的心愿。”张华腾说。

  遗迹记忆

  ■胡宗南征用大城隍庙办军校 1965年“破四旧”中全被毁

  终南山下,有一座背倚神禾塬,面眺滈河的小镇,那就是王曲。抗战期间著名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遗址便坐落于此。在当地土生土长的赵康生老人长期收集资料并从事有关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的研究,他说:“最早,张学良领兵来到西安,军队便是驻扎在此,并建立了七分校的前身——长安军官训练团。抗战爆发后,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正式成立,分校主任是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宗南。

  “胡宗南对军校学生、教官管理非常严格,除了军事素养外,还教导军官们该如何做人。”赵康生老人说,在和当时的大城隍庙住持刘长乐道长协商后,胡宗南征用了大城隍庙作校舍,还对庙进行了修缮,在外面搭建了一个和庙同样大小的卷棚,用作集合、开会等,还会在正月初二宴请周边的乡村干部。

  寻访团成员实地走访发现,由于1965年开始破四旧,原先可容纳千人的学校所在地大城隍庙现在只剩下几面砖墙,一间曾作为单身军官宿舍的土房,所留下的痕迹已是寥寥。

  ■“七分校”培养学员37317名 三分之一牺牲在前线

  “在当时黄埔军校全国的9个分校中,西安的七分校培养人才最多,贡献最卓著。”张华腾教授查阅史实发现,在1938年~1945年,黄埔七分校为抗日战争培养了37317名学员,它是抗战时期培养军官最多的黄埔分校。赵康生老人说:“这些军人为了保护三秦土地,奋勇出陕作战,他们中的三分之一牺牲在前线。

  “从1938年到1947年撤校,这里一共培养了五期半学员。”赵康生说,“和别的分校不同的是,第七分校学员在国共合作的大环境下学习居多,他们深知国共合作、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所以对共产党没有太多的对抗情绪,而且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对抗也比较消极。”北堡村村民杨乃志说:“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黄埔七分校的十六、十七、十八期学员中,后来大部分都成了共产党员。

  ■教官携家属住在南北堡寨 村民曾吃过胡宗南的喜糖

  “当时日军在西安轰炸的一个重点,就是王曲的黄埔七分校,为了摧毁军事人才摇篮,曾多次在王曲附近村落投弹。”赵康生老人说,胡宗南在王曲曾修建过三个炮楼,布置了火力强劲的机枪,阻挡了日军对此地的轰炸,保障了七分校乃至王曲的安全。

  为了不影响学员,胡宗南规定教官不得住在学校内,所以大城隍庙附近的北堡寨和南堡寨就成为教官和家眷的聚集地,他们都借住在当地老乡家中。家住南堡寨的赵康生老人家中,就借住着一位姓胡的教官和妻子。他回忆:“有一次父亲和一位姓杨的邻居正在院子门口的树下乘凉,胡宗南就问父亲,教官住在家里影不影响生活。

  赵康生说:“胡宗南年过五十才第一次结婚。胡宗南结婚后亲自到南北堡寨中去给教官和乡亲们派送喜糖,父亲曾讲,我小的时候就曾吃过胡宗南的喜糖,但那时我太小,什么都不记得。

  ■蒋介石曾五次来七分校 学员毕业获赠证书和中正剑

  “胡宗南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也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所以西安的黄埔七分校很受蒋介石的重视,在办学期间他曾五次来七分校检阅、询问办学和招生情况,认为这里训练坚实。”赵康生说:“当时的学员毕业时,都要获得毕业证书和获赠蒋介石的中正剑。

  张华腾教授说:“当时在二战中,中国是一个重要战场,黄埔七分校为全国抗战培养大量军事人才,也受到友国高层的关注。如当时美国副总统威尔基,英国议会访华团,魏德曼将军都曾到这里访问参观。

  在张华腾教授查询到的一份黄埔七分校学生的日记显示:“民国30年元旦,早上五点起床,六点集合,到王曲校本部参加庆祝大会,约40分钟到达王曲,会场台上书写:中央军校七分校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纪念大会。约半小时后大会开始,胡主任报告了民国成立经过,散会后本队伙夫将饭抬到王曲吃……

  史海寻遗

  176名韩侨和家属在杜曲居住 八九十名韩侨曾在七分校培训

  1940年9月,在中国国民政府的帮助下,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在重庆成立,主要从事抗日宣传、情报搜集等活动。为了适应抗战形势发展,1942年9月,光复军第二支队奉命迁至西安长安杜曲寺坡村关帝庙周围驻扎,进行军事训练及前线喊话等任务。2014年5月,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旧址标识石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落成。昨日,寻访团也对其进行了寻访。

  今年70岁的赵生林就是当年韩国军队离开时被杜曲村民抱养的,他现在负责看护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旧标识所在的小公园,据他回忆,“养父母和周边的村民都说,当时是一对双胞胎,无力抚养就只带走了一个,我在出生第三天的时候来到了杜曲的家,但后来韩国媒体也帮我查阅过资料,一一核对后没有找到我的家人,而出生日期当年登记错误,所以也无法证实。

  张华腾教授介绍,当时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在西安历时五年,176名韩侨和家属在这里居住,主要集中在杜曲关帝庙和杜曲小学内,“在1946年解散,位于王曲的黄埔第七分校曾为八九十名韩侨作军事培训。

  华商报记者 任娇

  有奖问答

    寻访陕西抗战遗迹 问答黄埔第七分校问题赢西凤酒

编辑:秦一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