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19.01.2016  18:40

  1月8日,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总结“十二五”及2015年工作,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和目标,部署2016年任务。省民政厅厅长赵政才作年度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2015年,全省民政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的安排部署,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引领,着力改善民生,创新基层治理,优化社会服务,狠抓工作落实,全年下拨中省民政事业经费134.2亿元,较好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一是有效保障了基本民生。出台了《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提高了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对了汉中、商洛山阳等地的自然灾害,累计下拨救灾资金6.47亿元;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2.3张,为271万高龄老人发放补贴21.58亿元;发行福利彩票82.73亿元,同比增长9.3%。

  二是稳步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全省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镇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撤并乡镇204个,撤并行政村4930个;制定了《陕西省城镇社区服务站建设基本规范》《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2042名。出台了《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办法》等一批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文件,开展了退离休党政领导干部退出社团清理工作,完成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准备工作。

  三是有力支持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各地广泛开展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出台《深入贯彻<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扎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实施<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办法>细则》、《陕西省退役士兵安置处罚适用规则》。

  四是切实规范了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建立殡葬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殡葬巡查制度,大力推进殡葬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取得突破,渭南市华县、榆林市横山县分别撤县设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全面加强,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万余人次。

  会议明确,“十二五”期间,全省民政工作的重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标准、养老床位数量、社会组织发展数量均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民政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制度创新不断推进。五年来,累计支出中省民政事业费797.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

  会议要求,全省民政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发展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按照“兜底保障、多元共治、改革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用足用好战略机遇期,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空间,向法治要保障,在满足基本公共需求中优化供给结构,在推进兜底脱贫攻坚中筑牢保障底线,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激发社会活力,在改善公共福利水平中重塑利益格局。

  会议强调,2016年,全省民政系统要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以保障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一个突破”,着力“四个推动”,抓好“六项工作”,统筹谋划,突出重点,补齐短板,狠抓落实,全力推进民政工作迈上新台阶。首先,要把“四社联动”作为全省民政工作的突破口,建立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四社联动”工作机制,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形成社区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新机制。让“四社联动”成为陕西基层民政工作的鲜明标志。其次,着力“四个推动”。推动兜底保障与扶贫工作有效对接,要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统一,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工作联动;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稳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现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管理、党建外事“五分离”,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落实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重点保障农村“五保”、城市“三无”等特困老人,搞好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发展养老产业;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让“有标准可依、按标准办事、依标准考核”在全系统蔚然成风。着重抓好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基层政权建设和镇村综合工作、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双拥优抚安置、区划地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等六项工作。

  会议还就做好春节期间困难群众生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拥军优属和走访慰问、民政系统安全生产以及节日期间党风廉政方面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上,西安市、延安市、宝鸡市金台区、兴平市、汉中市西乡县民政局进行了交流发言。鲁锋副厅长主持会议。

  省民政厅及省老龄办领导,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相关领导,全省各市、县(区)民政局负责人,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