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秉烛人— 扎根初小24年师范生章拔林

09.10.2015  13:28

  24年来,他从毛头小伙变成了满面风霜的中年人,他所呆过的三所学校,教师是一个或几个,学生是几十个,班级是复式班,校园都地处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偏远贫困山村。他就是镇安县达仁镇双河教学点的章拔林老师。

  穷山沟来了位“高材生

  1991年章拔林从丹凤师范毕业,来到当时的达仁区报到时,负责人问他想到哪里去,他说哪儿需要就去哪儿。于是,他到了距公路7公里、最高寒的观音沟单人初小工作,成为当地有史以来第一个到单人初小任教的师范毕业生。达仁镇中心校校长刘雷说,2000年之前,大部分农村初小主要依靠民办或民办转正的老教师来运转,师范生是当时经过专业培训的“高材生”,没人愿意到单人初小去,但是章拔林去了,而且一呆20余年。

  随后,章拔林于1995年到丽光初小任教,2004年到达仁镇双河教学点任负责人。当时,双河教学点只有8名教师,不到100名学生,5间土坯房教室破得好像风一吹就会倒掉,大电没有接通,仅靠附近的小电站供的电时有时无,大部分晚上需要用煤油灯或者蜡烛;一条土公路如同便道,坑洼不平,而且被大河阻隔;打个电话得跑到几十里外的镇子上去。“当年到了这里,就算是与世隔绝了。”章拔林说。

  初到双河初小,村民刘道良告诉他,村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基本上都认为:孩子多少学点知识,只要被人骗不了就行了;上学既要花钱,又让家庭缺少劳动力。“教娃认几个字,意思一下就行了,教不好没人怪你”。而学校的现实情况是:入学率不到70%,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就基本不闻不问了。

  章拔林深深地知道“教育办好,穷根除掉”的道理。为此,他和同事一道翻山越岭动员学生入学,周周家访以争取家长对学校的支持。2014年考上陕西科技大学的贫困学生汪忠梅说,当初家人都认为读书无用,要我回去学农活,可是章老师到我家来了七次,硬是做通了全家人的工作,使我重返学校。“要不是章老师,别说上大学,我恐怕小学都不会毕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年,该校的入学率达到100%,家长也时不时地来学校打听学生的表现。

  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面对孩子,必须一碗水端平,这是老师的良心。只要进了校园、我的教室,他就是我必须尽心教好的学生。”章拔林说。

  2014年,学前班来了一个孩子小夏,从襁褓中开始就由年老多病的奶奶带着,而奶奶常年在山上劳动,就把他交给邻居的一个哑巴照看。所以,小夏刚进校时,傻乎乎的,说话只会呜呜啦啦地比划,不会上厕所,出了教室就找不着回来的门,每次上课前都要老师满校园找,还有点暴力倾向,动辄无故踢打他人。“给他代课的老师都想放弃,可章老师却毫不嫌弃地教育起来。”郑宝娟老师说,章老师每天抽时间,和小夏面对面坐在校园里,“a、o、e……人、山、田……”一字一句地引导他发音,教他说话。“章老师读得字正腔圆,小夏却读得旁人几乎无法听懂、怪声怪气,甚至还常常背过头去,做些鬼脸,可章老师依然慢慢地读着、念着。这成了我们学校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刚开始,小夏每次读错了音,发出一些怪声,总是引来旁观学生的哄堂大笑,章老师就立刻沉下脸去,予以批评教育。后来,他干脆把全校同学都集合起来,既教育他们如何尊重人,又安排大一点的学生每天轮流教小夏说话;把老师们动员起来,呵护、疼爱小夏,帮助她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现在,小夏已经可以清楚地说很多话了,在校园也不会迷路了。他的奶奶逢人就说:“我得了癌症,快不行了,没想到黄土埋上头之前,还能看到傻孙子说话,章老师真是他的贵人啊。

  “在章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如今,几乎看不到同学间的讽刺、挖苦和歧视,教师像母亲和父亲一样关心着学生们。”该校的炊事员石光芝说。

  “咱家老章就是一个外勤内懒的人,他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己家的事干了,而且跑得更欢实。”妻子庞启秀说。

  2013年以来,章拔林争取多方支持,对学校进行了全面建设,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邻居李洪发说:“现在的学校是这十里八村最洋气的地方。要不是章老师拼命的工作,哪有学校现在的好光景!”可是,章拔林却说:“我有罪啊,这两年寒暑假都在搞校建,没能照顾年老多病的老母亲。”( 靳天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