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于业,忠诚待人——大师情怀最动人
暮春的凌晨,打开微信朋友圈,陈忠实先生病逝的消息翻天覆地刷了屏,我心头顿时惊愕,不敢消化信息,一是噩耗如此残酷,难以立马接受,二是近年来名人“被死亡”的假新闻不在少数,所以,我期待着稍后的信息辟谣,但等了许久,仍没出现新闻反转,最后的权威信息证实了陈忠实先生却已离我们而去,将回归至深爱的白鹿原上。令人悲恸,让人哀伤。
陈忠实先生无愧于人民作家的称号,他的离去,犹如文学这棵大树断裂健硕的树枝,不仅是陕西文学的莫大损失,也是中国文学的巨大损失。陈忠实先生长期扎根于泥土中,又有着长期的基层生活经历,所以他的作品接地气,贴民心,又有极易沟通的文学音符,从人民群众生活劳动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又以文学的方式回馈至人民群众,用文学架起人民和生活的情感桥梁。他一生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浮华所惑,静心静气,潜心创作,即便成为专业作家后,他还经常身背铺盖,回到老家乡村院落,专心创作。陈忠实先生曾多次说:“我的创作正是得益于在乡村工作几十年的生活积累。”也正是这样严于律己的写作精神,让陈忠实先生能站在文艺之巅。他的作品备受人民青睐,成为洛阳纸贵的现代演绎,时光易逝,但佳作不衰。好的文艺作品都是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陈忠实先生便是一位用作品说话、用时间量度的人民作家,他用严谨的创作态度诠释了文学大师的标杆和榜样,值得我们推崇,更值得我们学习。
陈忠实先生曾说,他要给死的时候,写一部垫棺作枕的书。事实上,他已经做到这一点,长篇小说《白鹿原》气势磅礴,恢宏厚重,被称为建国以来分量最重的文艺作品之一。作品自出版以来,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并被翻译成多种版本全球广泛传播,至今发行量超过上百万册,更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等等,这些成绩显现陈忠实先生的文学辉煌成绩,同时,也以文人的情愫圆了陈老先生的心愿,如今,他已病殁,他的作品足以成为垫棺作枕之书。
我与陈忠实先生的邂逅是在仲夏的一次电视台节目录制中,当时陈老先生在演播室里录制节目,我则在室外拿着一本《白鹿原》书籍,期待能获得他的签名。我一边焦急等待,一边忐忑不安。节目终于录制完毕,陈老先生从演播室往外走,我瞬间拦住了略微疲惫的他,表达想要签字合影的愿望,没想到陈忠实先生满口答应,一一满足我的心愿。他一边签字一边关心问我等了多久等话题,在短暂的寒暄之中,我完全放开了紧张的心态,以平和的气息和他对话。陈忠实先生平易近人的姿态,随和的言谈举止令我放下忐忑之心,没有觉得眼前是一名文学巨擘,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益友。当我向他透露自己也是位文学青年,又是省作协会员时,他抬起头专门看了看我,鼓励我多创作,不要放弃文学,好好写总会有前途的。
我被陈忠实先生谦卑爱幼的大师情怀深深感动,但实际上,陈忠实先生又何止一次鼓励和支持年轻人的梦想?他不仅文学造诣青出于蓝,人品更是首屈一指。他没有官场染缸的习气,亦无文人清高的陋习,在陕西文学的前行船舰上,他更像一名舵手导师,不仅带领陕西文学船舰稳步向前,更给广大文学后辈点拨指路,他经常提携文学后辈,在给晚辈作品写序言说之时,从来不索要任何报酬,在当下文学不景气的年代,有多少人拿着职务头衔的幌子四处敛钱聚财,而陈忠实先生仍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他以高尚的情操有力回击文艺的腐烂乱象,彰显出一位大师应有的操守和情怀,这些令人钦佩,也极易打动我们。
如果说忠实先生著作的文学高度让人敬仰,那么,他对文学的公正态度又让我们再次对他的大师情怀所感动。《白鹿原》在被连连叫好之后,也被导演王全安搬上电影屏幕上,但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却遭遇舍本求末的大改造,将一部文学史诗演变为田小娥的爱情故事,电影播映后,网友不买账,纷纷批驳电影改编的失败。在世人印象里,小说改编如遇这种舆论尴尬,原著作者大多都会出于宣传自己作品的私心而站出来力挺拍摄方,这样的案例也不乏实例罗列,但陈忠实先生在舆论甚嚣尘上的时刻,并未褒奖庇护,而是坚持艺术的公正和客观,公开场合公正地指点电影拍摄中的不足,遗憾电影未能展现小说实质灵魂。这种不改本色,一如既往坚持文艺真理的坚定态度,不但让人肃然起敬,也更为文艺界树立了典范和楷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陈忠实先生的成长经历也是一部励志电影,他的《夜过流沙河》、《原下的日子》、《汽笛·布鞋·红腰带》等脍炙散文多是成长的真实写照,在艰难困苦中历练,在生活中磨砺,用勤奋和踏实浇灌成功的花朵。很多次,陈忠实说自己是一个农民,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去公社工作,再到调至灞桥区文化局工作,他没有离开过故乡那片土地。为了创作白鹿原,长期将自己紧闭于房屋内潜心写作。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他的成功正是给那些曾遭受苦难或正处于苦难的人们树立了很好的模范,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丢失了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实例是最好的教材,陈忠实先生从农家孩子发奋图强成为著名作家的成长经历,又是给我们上了一堂满满正能量的励志课程。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陈忠实先生把肉体托付给了故乡,他的精神则会长久地存于世间。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杰出成就,大师情怀和崇高品格,我们将永远铭记,他的精神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会鼓励着我们前行。每每想到陈忠实先生慈祥温和的脸庞,都会忆起大师的种种感人至深之事,这种情怀最温馨,也是最动人之处。(钱江)
钱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委网信办特约评论员。已发表文学、评论等百余万字。专注于新闻评论、媒介传播、舆情分析和互联网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