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7名白衣天使援非抗埃59天 昨日载誉归来

08.04.2015  11:50

  4月7日下午,鲜花、拥抱和欢呼声温暖着第四军医大学广场……由唐都医院1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西北首支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队载誉归来。在非洲的59天时间里,医疗队共接诊患者60余名,收治疑似埃博拉患者38例。

  1月4日,唐都医院援非医疗队前往成都军区总医院集中培训,1月13日、19日分两批飞往非洲,执行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任务。3月15日,结束任务回国,在成都军区进行3个星期的隔离观察后返回西安。昨日下午,第四军医大学在机关楼前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热烈欢迎17名援非医疗队员载誉归来。

  据了解,在非洲利比里亚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唐都医院医疗队17名队员克服天气炎热、吃住条件艰苦、传染病疫情严重等困难,坚守在抗埃最前沿,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救治埃博拉患者,传播公共卫生知识,为控制当地埃博拉疫情做出积极贡献。

  此行医疗队共接诊患者60余名,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12岁,收治疑似埃博拉患者38例,确诊5例,成功救治3例。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医疗队为当地5所学校的63名教师进行了预防埃博拉传播和防疫专题培训,并把“七步洗手法”配合现在最流行的歌曲“小苹果”编排成简单易学的舞蹈,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据了解,利比里亚地处非洲西部,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粮食不能自给,医务人员奇缺。当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医疗队员们需要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搭建帐篷食堂,安装桌椅,顶着烈日搬卸从国内运输的工作和生活物资,队员们戏称自己为“清洁工”、“安装工”和“搬运工”。他们既能治病救人,又能搞好建设做好保障,他们以军人使命为天职,不怕牺牲,不畏艰苦,拼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当地民众的生命健康铸就了最牢固的防线。

  相关

  新闻

  援非的日子 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队长连建奇:

  祖国的强大是我们永远的动力

  医疗队队长连建奇教授出征前家里情况特殊。爱人当时在海南照顾生病的父亲,他一人在西安照顾即将中考的女儿,接到任务后,他将女儿托付给西安的亲戚,全力以赴准备赴非事宜。

  昨日在欢迎仪式现场,连建奇铿锵有力地汇报了在非洲两个多月来医疗队的救治情况。他介绍到,当时刚到非洲不久,埃博拉疫情严重,医疗队防护服和防护物资都比较紧缺。可没过几天,国内物资车就分批运送到所缺物资以及食品,让医疗队顿感安心。

  “出了国才知道,祖国的强大是你永远的动力。”连建奇说,因为有祖国强大的依靠,所以大家齐心协力从不惧怕,出色完成了任务。

  郝春秋教授50岁生日当天

  确诊了第一位埃博拉患者

  医疗队里的郝春秋教授,在医疗队出发时,母亲刚刚去世。没等到赶回老家料理后事,就急匆匆跟随医疗队前往非洲了,他的事迹在医院里广为流传。

  昨日的郝春秋看起来略显疲惫,但身上又透出一丝轻松。说起援非的日子,郝春秋觉得很欣慰。他告诉记者,1月31日,自己在非洲和队员们一起度过了50岁生日。而在当晚,简单用餐之后,医疗队紧急确诊了首例埃博拉患者,之后他就跟队员们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救治中。他感叹,自己这个50岁生日过得非常有意义。

  出色圆满地完成一个个救治任务,也让郝春秋对没能参加母亲葬礼的愧疚减少了一些。昨日他抬头看着天说道:“当初走那么急,任务完成了,也算对得起母亲的在天之灵。

  麻醉科姚立农教授

  天天要刷洗上百双靴子

  40多岁的姚立农教授是唐都医院麻醉手术科副主任,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位大专家,此次跟随医疗队去非洲的两个多月里,几乎天天要刷洗上百双靴子,天天烧医疗垃圾。

  姚立农介绍,在非洲埃博拉疫区,全国有150多位医疗专家坚守着。可是每天医护人员使用过的隔离服都必须烧毁。而姚立农就默默地承担起这个任务,一句怨言也没有。由于怕鞋底携带的患者粪便等会传播病毒,每天姚立农除了烧毁使用过的隔离防护服外,还要刷洗医务人员穿过的靴子。

  并非像大家以为的用刷子蘸着清水刷洗这么简单,病区穿过的靴子必须使用氯水配比消毒液进行刷洗,气味非常刺鼻。可这位大教授在两个月里,除了医疗需要的时间外,几乎天天都顶着刺鼻药水味儿为医疗队刷靴子、烧垃圾。文/记者梁璠 图/记者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