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载酷爱文学 68岁老人笔耕不辍

04.09.2015  09:55

  这是一颗未爆的日军炸弹

  锈迹丑陋得令人毛骨悚然

  70年前,日军对古城的狂轰滥炸

  至今,历史的伤疤仍灼痛心间

  ……

  这首诗歌的名字叫《一颗未爆的日军炸弹》,在日前某区县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诵读会上,这个作品让在场的所有听众在跌宕起伏的文字中,再次定格了那段“特殊”的日子,同时也记住了一个名字——它的创作者“王书明”。

  小学6年级就开始喜欢文学,50余年中,从酷爱阅读的儿童到青涩文艺的少年;从爱好广泛的小伙到笔耕不辍的老者……如今已经68岁王书明,用小说、诗歌记录着难忘历史,讴歌着幸福时代。难怪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著名作家庞进,在阅读了他的大量作品后赞称,“通篇充满了正能量”。

  9月2日,记者专访阎良作协会员王书明,讲述他与众不同的文学之路。

王书明

   受父亲影响,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1947年,陕西农村一个普通的小油坊,一个姓王的“老板”正在卖油,因为没有“算盘”,也不识字,他在地上画了几个竖杠杠,把从石川河中捡来的小石子摆在上面作珠子,边费力地算,边感慨有文化是件多么好的事。也就是那一年,他唯一的儿子出生了,为补偿自己没读书的缺憾,他给儿子起名“书明”。

  虽然生在农村,但受父亲影响,王书明在小学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文学的独特爱好。6年级的时候在班主任的推荐下,12岁的少年第一次翻开刘流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烈火金刚》,书中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懵懂的少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那时一放学就拿起这本书再也放不下,同时也埋在了少年心里一颗美丽的文学种子。

  开始喜欢创作,作品还常常在学校里作为范文被朗读,也是同年,少年模仿《烈火金刚》,满含对那段历史的感触,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也是反映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炼真金》。

  从《延河》到《北方文学》几乎订阅了全国各地的杂志……上了初中,少年痴迷文学,并成为班里的文艺骨干,在某次的文艺演出中,成功编导话剧《海防少年》,和自己的伙伴们拿着红缨枪,再现了一段历史。“没敢叫女生演,那个年代和女生说话都会脸红的。

   特殊的年代经历,为创作积淀丰厚的源泉

  因为特殊的年代,初中毕业后,王书明就没再上学了,但阅读和写作却从未停止。

  在铜川耀县的矿山,因为修路呆了3年,作为“基建兵”,除了工作,把连队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20多岁的小伙子,被大家称为“青年领袖”。

  没水喝组织大家打井,矿区条件似乎很艰苦,住的是荆条编织的围墙,牛毛毡做顶的房子,晚上睡觉的时候透过破损的房顶,能看见满天的星斗,和偶尔飞过的萤火虫,小伙子觉得那段日子,那段经历对自己日后的创作积淀了丰厚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