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为何花落宝鸡——宝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22.04.2015  09:53

  本报记者 王国星

  城市,一种伴随人类文明产生的几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共同居住、生活的聚居模式。

  文明城市,一个政通人和、宜居宜业、人人付出、百姓交口称赞的精神高地。

  宝鸡,用事在人为的历史担当,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再次在历史高点交汇,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名至实归。

  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召开,宝鸡市委书记上官吉庆代表375万西秦儿女参加盛会,领取了宝鸡人民16年来梦寐以求的全国文明城市奖牌。

  问题导向——机制创新激活创文动力

  重责在身,必不敢懈怠;问题在前,必全力以赴。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实践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宝鸡市委书记上官吉庆表示,在创文工作上,宝鸡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一棒接一棒地拼搏争取,自我加压,查找不足,创新机制,为确保本届创建一举达标夯实了根基,铆足了干劲。

  宝鸡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30多名市级领导包片、部门包块、干部包点的“三包工作法”;构建了领导机制、考评机制、查究机制、投入机制、常态机制“五推进”机制;建立了“一线督导——短信提示——纪委督办——媒体公示”四步督导法;出台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长效工作机制,将创建工作融入各级各部门日常工作,并实行“三移三降”处置办法,即:对不重视创建工作的区和部门一把手、对工作落实不力进展迟缓的具体责任人、对不支持不配合创建工作的条管单位负责人进行调整;对贻误创建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干部降职处理,对在创建工作中被通报批评的单位岗位目标责任考核降低等次,对创建指标不达标的各级文明单位在年度复审时进行降级……

  宝鸡市长钱引安身体力行,前往大街小巷,查环境治理,抓项目进展,确保创建硬件迎头赶上,指标高分达标。宝鸡的创文新机制,为创建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硬措施,拉开了一场久久为功比耐力、比意志、比韧性的全民马拉松大赛,创文热潮在西秦大地一浪高过一浪。

  事无巨细——不文明少了 城乡变美了

  宝鸡市民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场景:志愿者组成的文明交通督导员在各个主要交通路口执勤;医院、银行等窗口单位有督导员引导大家文明排队;百个文明劝导团深入小区、楼院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耐心劝导。

  民生所指,就是文明所在;民意所向,就是创文的着力点。创文是向陋习宣战的一场革命,是提升市民素质的新平台,是整治城乡环境的新战役,更是造福城乡群众的新契机。

  渭河是宝鸡的母亲河,宝鸡以渭河市区段整治为契机,拉开渭河大治理序幕。经过10多年潜心治渭、精心美容,荒草丛生的渭河滩已被占地120万平方米的渭河生态公园取代;如今,十里花海、百里画廊、千亩荷塘景色呼之欲出。

  此外,宝鸡强力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让大绿尽染荒山、庭院、乡村,公选的市花海棠、市树白皮松遍布城乡。近3年新增绿地644万平方米,栽植乔木灌木近700万株,88个义务植树基地绿化荒山1.6万亩。

  幸福,在城市嬗变中感受得到。以创文测评指标体系为指挥棒,宝鸡对人民群众反映的诉求不打折扣抓落实。市区地面一块砖碎了,及时补上;墙体立面一块瓷片破了,立即更换;一个野广告贴出来了,迅速铲除;在城市主次干道铺设盲道38.4万米;按照一街一景一店一牌的设计标准,由政府出资统一制作,15条主干道数千个门头牌匾“改头换面”。

  城市在变,乡村也在变。如今,宝鸡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畅通整洁,背街小巷整洁如一,老旧小区干净亮堂。陈仓区市民张玉莲点赞创建工作时说:“这些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实在在给咱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生活在这座城市,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非常幸福!”据统计,近三年,全市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2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

  上官吉庆一语道出了创文的根本目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得一块牌子、赢一个荣誉、争一个面子,而是要通过创建,理性地、系统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文明养成——市民素质提升 文明获得生命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升市民素质的大熔炉。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市民;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街道社区,一个个城市“细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文明创建的支持和理解。

  不久前,一辆超长大货车在西宝高速上侧翻,车上装载的24辆商品车全部受损,正当黑龙江驾驶员王福会一家三口绝望之时,宝鸡的交警、路政、普通市民自发向这个异乡人伸出援手,帮他将损失降到最低。王福会爱人梅艳红激动地说:“跟着丈夫跑车走过大半个中国,唯有宝鸡人对人最厚道!

  在创文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从公共服务规范化、便民服务专业化、改革成果全民化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城市精神、市民公约、公德手册等浇筑中国梦,以文化大讲堂、周礼大讨论、讲中国故事等提升正能量,以宣讲团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传播新风尚,以评选十大道德模范、百名孝子、百名好媳妇等感染身边人,以宣扬创业标兵、技术能手、诚信典型等传递好品德,以推荐美德少年、草根明星、节约标兵等宣示爱与善,极大调动了市民尊老爱幼、敬亲睦邻、扶危助残的自觉性,形成了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其中,渭滨区中滩路社区单亲妈妈王莉,11年不离不弃守护病儿;眉县常兴镇车圈村农民侯占青,11年无微不至照顾高位截瘫的丈夫;金台区90后女孩胡雅清,1000个日夜守护着沉睡的老爸;凤县农民企业家雷振东,横跨陕甘两省、踏遍6县20多个镇,步行千里寻找聋哑母亲;眉县农民严平安,13年还清了儿子生前的17万元欠款,被列入“中国好人”榜;岐山县农村妇女董彩霞,自愿与高度残疾的金柯平组成家庭,又18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照顾4位高度残疾亲人。

  当文明成为一座城市的梦想和追求时,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热情便点燃了文明建设的燎原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