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文明祭祀•行低碳环保”首届网络祭祀研讨会在京举办

15.12.2014  14:03

  12月6日,为响应民政部发出的 “文明低碳祭扫”的号召,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和北京良策世纪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慈恩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倡文明祭祀•行低碳环保”首届网络祭祀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相关部委、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网络祭祀平台研发人员和平台用户代表,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二十多家新闻媒体共9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研讨会就传统祭祀活动在现实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开辟和完善网络祭奠平台,使群众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进行了探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网络祭祀不仅能满足人们追念圣祖、缅怀英烈、拜谒先人的心理和文化需求,而且更经济、更环保、更安全,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祭祀方式。网络祭祀平台的推出,既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在新形势下的创新。

  理性对待传统祭祀方式

  祭祀,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也是以“”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引导社会成员思想行为、培养道德意识、塑造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仪式自我国古代便植根民间,风俗各异、种类繁多,表达了人们对国泰民安、家族兴旺的向往与追求,由此衍生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依然影响着中华儿女的生活方式,通过祭祀培养我们对传统的敬仰,对个人与社会都大有裨益。

  传统的祭祀习俗是通过拜墓地、烧纸钱、放鞭炮、焚香、燃烛等形式来寄托后人无尽的哀思。然而传统的祭祀形式在表达缅怀与寄托哀思的同时,其所固有的一系列陋习不免令人担忧,如墓地对稀缺土地资源的占用,清明、重阳、除夕、中元等传统祭祀节日期间焚烧祭品所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火灾隐患、交通拥堵及物资浪费等众多问题。

  我国每年修建墓地约2000万座,土地占用量每年以10万亩的趋势上升。据民政部之前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每年清明节烧掉的祭品相当于砍伐至少1万棵树木,且呈上升趋势;每年清明节期间,全国群众祭扫总数均超过1亿人,大大增加了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排放,通过焚烧祭品等方式排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高达700万吨和150万吨,同时还造成大量火灾隐患。

  网络祭祀成文明新风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祭祀这种新兴的祭祀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网络祭祀是低碳、健康、文明的祭祀方式,值得大力提倡;无论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是对利用科技传播文明,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网络祭祀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积极研发出了一批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祭祀平台。网络祭祀平台的使用者借助一台可以联网的终端设备(电脑、手机等),便可随时随地参与到传统祭祀活动中来。其中,具有3D技术支持的网络祭祀平台,还可以实现较为逼真的场景氛围,辅以规范的祭祀仪式及行为设定,带给使用者身临其境的使用体验。

  与会专家表示,网络祭祀作为传统祭祀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相结合的新的祭祀方式,可以妥善解决传统祭祀所遇到的土地、环境、交通等诸多现实问题;日益进步的3D技术、深入的文化挖掘及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能为人们的网络祭祀之行带来更为真实、庄严的体验,让更多人接受网络祭祀这一低碳环保、文明的祭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