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科示范基地遍及18省区 5000万农民受益

31.07.2015  11:14

听!大地之犁在歌唱——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纪实

编者按 18年前的7月29日,我国唯一的现代农业高新区——杨凌示范区在陕西正式成立。18年来,杨凌示范区以履行国家使命为己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 下,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总结杨凌示范区18年来的奋发作为,弘扬杨凌人18年来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对当前全省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具有启发和激励意义。本报特刊发长篇通讯报道,供大家学习借鉴。

没有一个城市比杨凌示范区更关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因为这座闻名遐迩的农科新城正是因此而生。

1997年3月,国家批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年7月29日,在陕西,在东方农业文明的发源地,杨凌示范区隆重成立。

翻开1997年7月30日的《陕西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的 新闻 左边,是醒目的标题《科教兴农的战略决策产业示范的重大举措》。18年后的今天,重读这18个字,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深刻和坚决。

中国第一次有了现代农业高新区,这是一代人的远见卓识;建设好杨凌示范区、发挥好杨凌的示范引领作用,则是当代人应为之奋斗的不懈目标。

18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在国家 科技 部等共建部委的支持下,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历届班子秉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为“三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径,为丝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为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倾注力量。

杨凌示范区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18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履行国家使命的道路上,全力以赴,戮力前行。”杨凌示范区 陕西 省建设领导小组原专职副组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光强深情地说。

18年来,面对党和国家交予的责任和使命,杨凌示范区从未有过一刻动摇,也从未有过一丝迷茫。“发挥杨凌示范区在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举好示范引领旗帜, 强化创新驱动,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争当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坚定地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六千多年前,为中国灿烂的农耕文明破土的,是木犁和石铧;今天,为我国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破题的,是以杨凌示范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力量。立足陕西、聚焦旱区、面向全国,杨凌示范区如同大地之犁铧,在神州大地上辛勤耕耘,为大地丰收奔忙,为人民富裕欢唱。

杨凌示范区是一面旗帜 矗立起履行国家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拿起筷子吃饭,放下筷子洗碗。这件每天再平常不过的事,或许是离国人生活最近的国家安全。

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通过并实施。其中,粮食安全被明确写入第二十二条,正式升格成为国家安全战略。

粮食安全是养活13亿人口的头等大事,是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对于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区——杨凌示范区而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履行国家使命中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依靠什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杨凌示范区靠的是自主培育的品牌良种。“杨凌示范区将在提升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强 化协同创新,力争在生物育种、农业高效节水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加强种业科技研发,打造旱区‘种业硅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杨凌良 种’。”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如是说道。

南米北麦,是我国主要的饮食习惯和主粮结构。在我国北方,不管是羊肉泡馍还是煎饼果子,小麦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回顾现代中国选育小麦良种的历史,杨凌和植根于此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面旗帜,挺拔矗立。

50年代的碧蚂1号,60年代的丰产3号,70年代的矮丰3号,这三个里程碑式的我国小麦主栽品种全部来自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洪璋院士在杨凌这方水土培育的小麦良种,成为三代人心里关于饱暖的最初记忆。

80年代,李振声院士在杨凌首次成功用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了“小偃”系列小麦良种,革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面貌,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新篇章。

1997年7月29日,杨凌示范区成立。小麦育种研究作为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的传统强项,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焕发勃勃生机。

1998年1月,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在杨凌成立;同年6月,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成立;2006年,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杨凌建成。中国西北种质资源最丰富,科研水平最雄厚的小麦育种力量,在杨凌集聚。

18年来,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杨凌旗帜”挺立在三秦大地,挺进在黄淮麦区。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三夏时节,中原大地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气象。在地处黄淮麦区的河南南阳,50岁的种粮大户海本玉站在自家麦田边,掰着手 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机播、机种、机收,国家都有补贴;杨凌的专家教授给咱测土施肥,上肥的钱也省了不少;麦子没长锈病,只有防虫支出;这连补带省,今 年能赚不少哩。

千万亩耕地亿斤粮,南阳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作为黄淮麦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良种成为困扰南阳粮食生产的瓶颈。“这里地处盆地,气候温润,病虫害比较集中,特别需要抗逆性好的小麦优良品种。”南阳市农科院纪委书记、研究员余行简说。

2006年开始,南阳市农科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引入西农大选育的小麦良种在南阳试种。肩负着一份责任和担当,来自杨凌的专家教授们不辞劳苦,在南 阳和杨凌之间往返奔波。不仅让“西农979”、“西农509”等小麦良种在南阳吸浆吐穗,更将最前沿的现代小麦育种技术和抗逆防治理论带到粮食生产的第一 线。

2015年5月13日,经过9年的合作和5年的紧张筹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阳小麦试验站正式成立。首席科学家王成社教授和他的团队,带着杨凌示范区在履行国家使命中的责任和担当,扎根在南阳。

朴实的海本玉常说,自己是跟着杨凌示范区和西农大“沾了光”。这位在老秦营村种了半辈子小麦的农民,用十个字概括他眼里的杨凌示范区——种子好,技术好,专家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