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激素草莓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专家:放心吃

03.03.2017  08:03

  目前正值春季草莓上市的时候,一些“激素草莓”“膨大剂草莓”谣言又开始流传扩散,特别是“植物激素”引起“儿童性早熟”等说法更是引得人人自危。

  近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就种植草莓需不需要使用植物激素、使用过植物激素的草莓到底能不能吃等问题进行解答。

   植物激素有什么作用?

  王强说,植物激素能调控植物的开花结实、成熟衰老、休眠萌发等生长发育过程,有内源和外源两个来源渠道。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身会合成各种激素。同时,由于气候原因,有时植物自身合成的内源激素不足。为确保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人工加入一些与植物内源激素相同或相类似的微量物质,以弥补内源激素的不足,这些称之为植物外源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大多数情况下,草莓生产是可以依靠草莓自身合成的内源激素来调控生长发育,并通过品种、栽培、施肥、防病治虫等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但在持续低温或连续阴雨等草莓自身分泌的內源激素无法满足正常开花结果或保持良好外观品相的时候,需要使用植物外源激素。

   植物激素安全吗?

  王强表示,合理使用植物激素对产品安全是没有影响。

  首先,施用植物激素是国际通行的农艺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已登记允许使用的植物激素共55种。

  第二,使用过植物激素的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安全的。一是因为与其他农药相比,植物激素虽然纳入农药范畴管理,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病防虫除草的农药,其产品属于低微毒性。二是由于植物激素用量微小,如过量使用反而起反作用,农民也不可能大量使用,因此植物激素的残留很低。三是植物激素的膳食暴露风险很低,评估结果显示,21种植物激素的膳食暴露量基本都在安全参考剂量的1%以下;即,只有超过以上实际检出残留量的100倍以上,才有可能对消费者存在危害风险。

  第三,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是不能混淆的两个概念。激素作用于细胞时,细胞中必须存在一种特定的蛋白质与之进行结合,称为激素受体。人体中没有植物激素的受体,植物激素对我们人体不可能起到调控作用。因此,人们所担心的,摄入植物激素,会“性早熟”、“发胖”、“内分泌失调”,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新华

   华商连线

  与草莓有关的4大谣言,你中招了吗?

  哪些与草莓有关的“攻略”是谣言?昨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西安农科所草莓研究室主任李军建。

   1.空心草莓是用了膨大剂?

  李军建说,这是典型的谣言。草莓空心的影响因素很多,首先和品种有关,像西安现在市面上卖得最贵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乡野”,在中国叫“隋珠”,150元1斤,这种草莓就是典型的空心草莓,任何时候都是空心的。这类草莓还有“凤冠”、“甜查理”、“全明星”等;其次,与生长环境有关,在果实成长期,过大的水分和肥料供应都有可能引起空心,简单说就是外层细胞长得太快了,中心的跟不上步伐,结果就空了。冬季大棚内温度低,果实长得慢,开春后温度回升快,是最适合草莓生长的时间,草莓膨胀得特别快,容易出现空心,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2.个头大形状怪的草莓不要买?

  李军建说,这种说法不科学。草莓的自然生长中本身就会产生很多大果。并且,春季温度光照都适宜草莓生长,草莓长势本身就旺,膨胀自然快,容易给人造成误解。而草莓形状畸形则是因为授粉不均匀导致的,草莓表面的小颗粒是种子,授上粉了就会分泌赤霉素,促进生长,膨胀得就快,没授上粉的部分,膨胀得就慢,从而产生畸形果。一般10个自然生长的草莓中,就会有一两个畸形果,这是很正常的。

   3.草莓表面颗粒太红有问题?

  网络热传的草莓挑选“攻略”中提到,正常草莓表面的小颗粒是金黄色的,如果连小颗粒都是红色的,就值得警惕了。

  对此,李军建说,这种说法也不科学,其实草莓表面的小颗粒叫瘦果,不仅有黄色,还有红色、绿色等,这与品种有关,是自然形成的。

   4.牛奶草莓是用牛奶浇灌的?

  有些商家宣传自己的牛奶草莓是用牛奶浇灌出来的。

  李军建说,这只是商家为了宣传搞得噱头。我们说的“牛奶草莓”,主要是指章姬品种,因为香气浓郁,甜度高,有近似乳制品的风味而得名。对草莓来说,用牛奶浇,不是营养而是毒药。千万不要尝试给自己家的草莓苗浇牛奶,那会把草莓浇死。草莓与其他植物一样需要吸收的是富含氮磷钾的矿物营养,蛋白质脂肪可不是它们的菜。同时,牛奶还会让土壤板结,影响草莓呼吸。 华商报记者 刘苗

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