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扶贫“工具包”显威力

21.12.2015  19:34

  冬日的陕北,寒气袭人。站在子洲县老君殿镇红柳湾村黄土山峁上俯瞰,只见层层梯田上,随寒风摇曳的一排排山地苹果树,仿佛正在向我们点头致意。“以前干部包扶没有抓手,我们根据省、市的精准扶贫政策,结合县域实际,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双十’工具包,种植山地苹果就是排到头一位的‘工具’。你看到的这片苹果基地,就有40户贫困家庭入了股。”子洲县扶贫办负责人对记者说。

  为实现“三年稳定精准脱贫、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目标,今年以来,榆林市按照“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的原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制订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各县区结合各自的特色产业,将此进一步细化,使和贫困“短兵相接”的包扶干部手头都有了“利器”。

精心锻造扶贫“工具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榆林市从今年初开始,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建档,彻底搞清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建立起了精准扶贫的“大数据”。

  “摘穷帽就像拧螺帽一样,工具要精准对应,大一号或小一号都达不到预想效果。”榆林市扶贫办一位工作人员说。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榆林市针对贫困状况,精心设计了一套以特色产业扶贫为主的政策组合拳,重点扶持贫困户种植谷子、绿豆、马铃薯等特色农作物,发展禽畜养殖、经济林栽植和现代设施农业,对发展这些特色产业的贫困户提供5000至10000元财政资金补助,并辅之以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扶贫。同时,通过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社会力量参与等举措,因地制宜对贫困村综合扶持。

  市上的政策出台后,各县区结合实际,各出实招,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子洲县为贫困户和贫困村定制了产业精准扶贫“双十”工具包;吴堡县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定边县在推进金融扶贫的同时试水电商扶贫;绥德县实施整村推进、信息扶贫等17项扶贫工程……全市12个县区都相继出台了操作性更强的精准扶贫政策,使包扶干部有了得心应手的扶贫“工具”。

  “利器”在手扶贫不愁

  “因我家那口子先天聋哑,出去打工没人要,上边还有两个卧病在床的老人,我们只能年年过穷日子。幸亏包扶干部多次上门指导我们做挂面,今年总算有了稳定的收入,大约能挣1万多元。”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楞村村民刘艳琴站在自家窑院里的挂面架下对记者说。

  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省、市、县三级共有898个单位派出986个工作队、2364名驻村干部,在榆林市1013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今年,各级驻村工作队在摸清村情、理清思路、协助村委会完成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为帮扶村制定了三年脱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并使用扶贫“工具”逐一对号落实。同时,全市共选派1279名“第一书记”,全部到村开展工作。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分六期对全市“第一书记”进行了轮训。

  “有了细化的精准扶贫‘工具’,我们帮扶贫困户就有了底气。我们这个村136户432人中,有53户贫困户、103名贫困人口。对于自愿搞产业的,正在按照他们的意愿,帮他们养羊、养猪、养蜂,明年还将种植山地苹果和核桃。”吴堡县林业局下派到寇家塬镇刘家塬头村任“第一书记”的薛峰峰说。

  “啃硬骨头,必须有硬办法。我们对参与扶贫的干部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并要求他们记好扶贫日记,讲好扶贫故事,因为如果讲不出几个感人故事,就说明干部对扶贫工作没有上手上心。”榆林市委副书记高中印说。

  16万贫困人口即将脱贫

  按照榆林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的“三年稳定精准脱贫,五年全面建成小康”战略目标,到2017年底,榆林市9个国定和省定贫困县、1074个贫困村将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现有48.7万在册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由于“工具”得力,精准施策,今年以来,榆林市贫困人口的收入明显增长。

  吴堡县寇家塬镇杨家塬村民杨福明家有5口人,人均年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在干部和村互助协会的帮助下,前两年他家贷款5000元买了两头母猪,现在已经有50多头,今年仅养猪收入就可达3万元,将彻底脱贫。

  位于白于山区的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在通过移民搬迁挪穷窝的同时,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政策搞小尾寒羊等特色养殖,使全村羊子存栏达到7000多只,今年就能摘去贫困村的帽子。

  到今年底,榆林至少将有16万贫困人口脱贫。按这个速度,榆林完全有望在2017年实现稳定精准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