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

30.01.2015  11:11

      我省有249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9%。其中,农村残疾人172.3万,占69.2%;城镇残疾人76.7万,占30.8%。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残疾人生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但是残疾人事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一是认识不适应新形势。 一些地方对残疾人工作认识的不清,对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把握的不准,对残疾人工作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视的现象。

      二是观念不适应新思路。 一些地方思想不解放,思路打不开,观念不更新,没有把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没有全面落实残疾人法规政策。

      三是队伍不适应新任务。 各级残联工作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干部总体流动慢、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四是生存生活状况不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 表现为“四低五难”。 “四低”:第一是社会地位低。 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亲友数量相当少。 第二是家庭收入低。 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纯收入占全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60.2%,全省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 第三是文化层次低。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针对残疾人不同需求的文化活动少,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 第四是保障标准低。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但标准不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低、覆盖面不大。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生活十分困难,生活水平非常低。 “五难”:第一是上学难。 没有上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占总数的29.1%,特别是重度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未上学比例更高。从事特教的师资十分短缺。 第二是就业难。 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等政策在一些地方、部门还没有落实,残疾人就业渠道和方式还比较单一。 第三是康复难。 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量较大,得到康复服务的比例较低。特别是重度孤独症、精神残疾人更是无处托养、无力康复。 第四是出行难。 无障碍环境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一些现有的无障碍设施被占用,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进展缓慢。辅具适配需求量大,得到个性化适配的还不多。 第五是增收难。 适合残疾人从事的产业少,见效快的扶贫项目少,掌握实用技术的残疾人少。

      残疾人事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建设“三个陕西”的进程中,需要全社会把残疾人事业摆上应有位置。现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 残疾人事业是一个地方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是政府兜底的主要对象,是扶贫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明确目标。 以同奔小康为总目标,让残疾人过上普遍享有社会保障、普遍享有康复服务、普遍享有辅助器具适配、普遍享有托养服务和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有人管、有尊严的“四普遍”、“五个有”生活。

      三是理清思路。 按照有利于发展残疾人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坚持“纳入、依托、整合、鼓励”的八字工作思路。具体就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托相关行业机构、技术,整合各种资源,鼓励扶持民营机构。

      四是形成合力。 残疾人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关系方方面面,单靠残联一家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需要凝聚政府主导力量、部门支持力量、社会参与力量和残联自身力量“四种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工作。

      五是探索创新。 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营机构进入残疾人服务领域,建立“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的机制,采取多位一体的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残疾人是特殊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真心关爱;残疾人工作问题较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十分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特殊照顾;残疾人事业发展难度很大,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