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积极发挥“四个作用”

13.05.2015  11:03

  【甘肃省民政厅厅长 肖庆平】甘肃作为欠发达省份,在经济新常态下,下行压力尤为凸显。民政要在适应新常态中,强化责任担当,更好地服务富民兴陇大局。

  要在助推扶贫上发挥积极作用

  新常态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这就要求甘肃民政必须从省情出发,持续增加困难群众的收入,积极助推扶贫攻坚。

  要全力实施救助性脱贫。甘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 长期性”救助达430 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6%,再加上各种“ 应急性”救助,年均救助约1200多万人次,占到全省总人口的近一半。今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了40%、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农村低保标准提高了11%,农村一、二类低保户通过救助可以实现脱贫。可见,“ 救助性脱贫”是甘肃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民政争取更多的救助资金,持续提升救助水平,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尽快脱贫。

  要努力降低因灾返贫率。甘肃自然灾害易发高发,一些灾害频发地区,每年因灾致贫返贫率达30%-40%,而一旦遭遇特大灾害则基本全部返贫。近几年,全省年均灾害损失高达280 亿元以上,许多发展成果都被自然灾害抵消或破坏。从这个角度讲,降低灾害损失和因灾致贫返贫率,也就等于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因此,要把降低因灾致贫返贫率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增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发展成果。

  要推进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的衔接。社会救助旨在兜底线、救急难,做的是输血、治标的工作;扶贫开发旨在挖穷根、促发展,做的是造血、治本的工作。推进两项制度衔接,目的是两轮驱动、标本兼治,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这就要求民政部门对社会救助对象强化动态管理,实施精准救助,与扶贫部门做好有效衔接,实现扶贫攻坚效益最大化。

  要在拉动消费上发挥积极作用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甘肃由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并不高。但目前,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2014 年底,甘肃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364 万,预计2015 年底将达到375 万。但目前,甘肃居家养老能够提供一些服务的只有兰州、嘉峪关等少数几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只覆盖到45%的城市社区和21.8%的建制村;机构养老服务处于托底阶段,康复护理、心理疏导、老年病或慢性病防治等急需的服务没有跟上;养老产业发展比较零碎,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消费需求。

  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拉动消费,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老年产业集群,使养老服务业成为城乡居民新的消费增长点。

  要在扩大投资上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拉动经济发展的“ 三驾马车”,投资一直是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民政领域来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投资需求。

  目前,甘肃养老床位8.66万张,每千名老年人23.8 张,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只有5330 张,占床位总数的9%,远低于61.7%的全国平均水平。兰州等市更是“一床难求、排队等候”。到2020 年,甘肃老年人将达到424 万,按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35 张计算,养老床位要达到14.84 万张,就有6.18 万张的投资需求。同时,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

  这么大的投资需求,必须让社会力量来唱主角。要积极协调落实税费减免、土地供应、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快简政放权,降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股份制合作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模式,积极引进省外境外资本来甘投资。

  要在促进就业上发挥积极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民政来说,有两个方面要作为促进就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要积极通过养老服务促进就业。养老服务业可吸纳的就业岗位很多,包括护理员、生理理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到2020 年,甘肃老年人将达到424 万人,机构养老按5∶1、居家和社区养老按100∶1 的标准配备养老护理员,单这一项就能为社会提供近8 万个就业岗位。当前,甘肃养老护理员非常缺乏,专业化服务水平低,这就需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既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又有效解决相关专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要着力促进退役士兵就业。近年来,为促进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创业,甘肃成立了“退役士兵教育培训集团”,开展“ 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取得很好效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研究,在提高士兵参训率、培训合格率、学员就业率上下功夫,努力把退役士兵培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使退役士兵有专长、有能力按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