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政:管好该管的事放开该放的事

26.01.2015  08:27

  近年来,北京市民政系统围绕首都中心工作大局,在保障基本民生、发展基层民主、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 年,北京市民政局把民政改革和转型发展作为全年工作主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多元供给、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推进社会治理向政府主导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转变职能,管好该管的事

  “ 过去一个时期,政府既当‘ 运动员’,又当‘ 裁判员’,束缚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由具体事务的执行、承办,转到创造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做好改革的设计、事业的规划、政策的制定、市场的监管和宏观的统筹。”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如是说。

  2014 年,北京市民政局在发挥“ 保基本、兜底线”职能的同时,积极做好改革设计和规划制定工作。成立民政改革领导小组和10 个专项小组,全面加强民政部门改革的顶层设计,启动了机构设置、干部人事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殡葬管理体制、社会治理创新、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慈善事业、财务审计等50 多项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民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把社会治理作为民政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系统谋划和部署推进民政社会治理现代化;集市区两级力量,首次编制《北京市2015年-2020 年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了民政设施的总体布局、数量规模、建设标准和资金来源,实现了全市民政基础设施规划的一体化。

  针对民政业务的特点,北京市民政局对性质任务接近、工作关联度高的业务进行了梳理,跳出“单打独斗”“零打碎敲”的工作模式,找出共同属性和内在联系,整合相关职能、资源、信息和队伍,加强体系构建和工作融合,提升工作的整体效能。在政策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财力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强市区(县)互动衔接,构建上下联动、步调一致、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统筹市区两级力量,推动“一区一品”建设,市局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则加大支持,将80% 的福彩公益金投向区(县),支持各区(县)立足自身优势,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打造各具特色的民政品牌。

  简政放权,该放的放到位

  北京市民政系统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较为复杂,有近30个处室、上百家企事业单位、7000 多名工作人员。人员身份涵盖7 种编制,管理难度大。所属政企、政社不分以及职能交叉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2014 年,北京市民政局启动机构设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停止新增公办机构,岗位编制一个都不增加,不断调整和优化行政审批,推进市级民政机构“ 扁平化”改革,主动减少层级,通过“ 瘦身健体”实现减负增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该市打破过去大包大揽、自管自办的模式,民政事业中凡是市场能干的,都交给市场;凡是社会能办的,全部让社会去办,不断提高民政服务的社会投资和市场化比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出台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全面放开民政服务市场,遵循和利用市场规律,引入市场经济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加快发展养老、社区服务、殡葬、救灾等民政服务产业集群,增加供给总量,丰富产品类型,提高服务效率。委托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管理运营社会服务机构和设施,参与提供救助、照料、康复、心理、调解等社会服务,推进社会服务社会化。

  比如,该市改变以前政府举办公办养老院的模式,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全市服务业整体布局。政府主要出政策,从资金、土地、税费、审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入约2.4 亿元,就撬动了社会直接投资20 多亿元,建成104 个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

  2014 年,北京市新增养老床位的80%以上由政府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全市所有光荣院均向社会老人开放;出资550 多万元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率先在民政事业单位将一些岗位专设为社工岗位,社工比例已占专业技术岗位的1/4,全市专业社工达1.7 万名。

  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主体活力

  长期以来,北京市社会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增长慢,真正能够提供公共服务、承接政府职能、发挥社会治理主体作用的十分有限。2014 年,为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北京市创新社团登记体制,建立起中关村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成立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同时,取消了社会团体分支机构审批,异地商会登记审批则下放到区(县)。

  该市还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政府购买服务“1+4”机制设计。此外,联合财政部门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实施意见》,市级投入5000 多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开展公益项目,资金支持数额和项目数量均创历年之最。

  为了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北京市还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改造提升了首慈联、慈善协会、社区服务协会、社会工作者协会等局属社会组织。

  推进社区建设,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目前,北京市基层社区自治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治组织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基层民主“空转”、基层自治“虚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当数量的基层组织服务上级的事项过多、服务群众事项太少,与群众的纽带关系不够紧密。

  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北京市高效履行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职能,统筹制定了8 个城市管理改革文件,有序推进石景山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结基层自治生动经验,制定了加强社区民主协商、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意见,在587个社区开展“参与式协商”试点,拓宽了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建成48 个新型农村社区,将村级组织公益事业补助标准提高50%。

  “2015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将把建设法治民政作为今年工作的主题,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同时,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儿童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服务五大惠民工程。”李万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