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机关民政青年“根在基层·情系民生”调研实践活动剪影

13.11.2014  18:46

  【编者按】今年5 月以来,民政部直属机关团委协调和选派部直属机关21 个单位的36 名青年干部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根在基层·情系民生”调研实践活动。

  青年干部们分别深入内蒙古、河南、四川、广西、贵州、甘肃6 个省(自治区)的37 家基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儿童康复中心等机构,与服务对象和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心与心的交流。

  一周的时间里,他们饱含真情,与老人、孩子和基层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虚心学习,把调研实践活动当作向群众学习的课堂,真心实意当学生;他们热情服务,悉心照料老人、儿童的日常生活,给他们喂饭、理发、洗脚、打扫卫生,为他们宣讲政策、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短短7 天时间,他们掌握了基层实际,了解了基层需求,进一步升华了对群众的感情,改进了工作作风,增长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坚定了“为民”的信念。

  活动结束后,36 名同志累计上报各类调研报告、访谈实录、心得体会、思考感悟、日记等文字材料共80篇。现将其中的部分成果摘发,供学习交流。

  

  

  儿童福利事业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

  ——四川省梓潼县儿童福利院调研实践活动思考

  

  作者:徐鹏

  

  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和部机关团委统一安排,笔者有幸作为调研团长与来自人社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国资委、国家行政学院的8 名青年干部共赴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儿童福利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同工同勤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有汗水,也有笑容,既有心酸,也有感恩,在对梓潼县儿童福利院的个案调研中,或多或少能找到发展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一点启示。

  

  基本情况

  

  梓潼县儿童福利院是绵阳市唯一一所市办县管的儿童福利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市各县(市、区)“孤、弃、残”儿童的收养工作。

  该院职工编制11 人,在编9人,24 名工作人员中有15 名是临时工。目前,在院儿童100 名,其中残疾儿童达95%,家庭寄养儿童20 名,占全院儿童的20%,其中残疾儿童占85%,在校学生7 名。

  福利院里分设婴儿护理区、学生幼儿护理区、特需儿童护理区。针对不同个体、残障程度及需要等,福利院开展了儿童集中供养、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方式。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照料的,每月给付儿童678 元的补贴。目前,寄养儿童分布在福利院的周边城镇。

  我们走访了两个寄养家庭,寄养的两个孩子虽然都有轻微的脑瘫,但见到我们来了都很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其中一个孩子过去有严重的自闭症,寄养一年后得到了很好的康复。从这两个寄养家庭来看,家庭寄养的孩子明显比福利院的孩子更活泼、更开朗,和家庭寄养的孩子待在一起,能够感受到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最佳环境。

  

  难题与困惑

  

  梓潼县儿童福利院建于1941年,1942 年停办,1960 年复办,是绵阳市规模最大、条件较好的老牌儿童福利机构,但同样也遇到了不少难题。

  一是护理人员短缺问题严重。儿童福利院只有9 名正式在编职工,节假日要轮流值班,应对紧急事件。照顾孩子们的保育阿姨大多是临时招聘,一个班24 小时,上两天休息一天,但稳定性差,遇到家里有事就很可能辞职不干了。

  二是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该院仅有执业医师一名,医生、护士、特教老师、康复师及社会工作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未达到标准,不少工作人员身兼数职。虽然护理员都很有爱心,但大多没有受过系统培训,很多基本保健、护理、康复技能都是

  在学中干、干中学。

  三是地震灾区孤儿认养困难。不少孩子在地震中父母双亡,临时寄宿的亲属并没有从儿童的切身利益出发,一些人不愿意把孤儿交给福利院或者有条件的人认养,觉得家里留着个地震孤儿能得到社会的同情和资助。

  四是成年后离院的孩子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年满18 岁的孤儿必须离开福利院,住房和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

  离院后,这一群体既得不到就业、住房等保障措施,又无法再享受儿童福利政策,如何对这个特殊群体加以扶持,并形成长效机制,是目前该福利院面临的最大问题。

  

  启示与建议

  

  “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可以定,可以上墙,但最难的还是“上心”。福利院的护理员阿姨虽然和孩子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她们的心却牢牢地系在每个孩子身上。可以说,做好儿童福利特别是孤残儿童工作,先决条件不是高超的技艺和精良的设备,而是需要一颗爱心,给孩子们家一般的温暖。同时,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大力气,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吸引社会力量,拓宽救孤助孤渠道。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刚刚起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各级政府要积极拓宽救助渠道,发展壮大社会慈善事业,为参与儿童福利保障的社会力量提供便利,搭建投资平台,配套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慈善机构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助孤助残机制,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

  二是培养专业护理人才,扶持孤残就业。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和社会化用工的方式,弥补本院职工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通过与社会慈善机构、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关注孤残儿童行为习惯、情绪情感、启蒙教育这些高层次需求,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为曾经在福利院生活过的孤儿提供回院工作的机会,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

  三是探索儿童社会化养育模式,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我国的儿童福利院大多是集中供养与家庭寄养相结合的方式。要鼓励发展家庭寄养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护理员配比。个别发达地区发展了模拟家庭环境的养护方式,护理员有充足的时间、精力照顾和教育孤儿,类似的护理模式应该大力提倡。此外,要更加重视孤儿的心理辅导和人格培养,重视道德教育,让这些孤儿的身心平衡发展、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民政部办公厅)

  

  插上翅膀飞向希望

  ——在贵州省贵阳市儿童福利院体会感恩之心

  

  作者:陈厦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在贵州省贵阳市儿童福利院蹲点一周,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首《隐形的翅膀》。原本每一个孩子的出生

  都是一个美丽的“ 天使”降临到人间,但我所见到的这些孩子,就像是一群折翼的天使,他们孤单过、徘徊过、害怕过、绝望过,是儿童福利院,为他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带着他们飞向

  希望。

  

  向院长的努力

  

  向辉是贵阳市儿童福利院的院长,五年前通过竞聘上岗来到福利院,开始为儿童福利事业挥洒汗水。

  经过努力,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福利院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在原有一期行政楼的基础上,二期康复楼明年建成,有望增加150 个床位和大面积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区域,三期工程的1000 万元中央资金也得到批复。第二个变化是解决了孩子们的后顾之忧。从福利院走向社会的孩子在结婚生子的时候,普遍会面临买不起房子的问题,福利院为他们从政府争取了17 套廉租房,每个月只需交一两百元便可居住,孩子们真正有了自己的家和港湾。

  向院长告诉我们,未来她将带领全体职工向三个方向努力,即建设康复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和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并开展康复治疗、匹配性培训和对孤残儿童以外的困境家庭儿童进行帮助。

  我们相信,贵阳市儿童福利院的明天是美好的,也期待它能够成为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标杆。

  

  杨老师的心愿

  

  杨罗琴老师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跟杨老师交谈感觉她很阳光,说话总是带着微笑,她说那是因为她在福利院得到的阳光多,现在回来传递这份阳光和爱心。

  杨老师现在教的班级是由8 个孩子组成的特教班,我有幸参与了一堂特教课,亲眼见到课堂上大小便失禁的孩子在杨老师转身拿纸准备为她清理的时候,一屁股坐到大便上,杨老师不得不中断课程为孩子换洗;也亲眼见到一位脑瘫儿童在杨老师的指导下,用唯一能够活动的那根手指,在电脑上敲出全班同学的名字。

  这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堂课,课后杨老师的一番话道出了她的心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鲜花,我不愿任何一朵在我的眼前凋零。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活下来,我要做的就是通过教学使他们的内心变强大、生活有尊严、感受到正能量。

  

  小鱼儿的微笑

  

  从孩子灿烂的笑容中,你一定看不出他的病情。小鱼儿,患有地中海贫血症,每个月都要输血。

  第一次见到小鱼儿,他正自己拿着勺子吃饭。看着他乖巧可爱的样子,我疑惑地打听他到底得了什么病。可正当工作人员解释的时候,他看出来我眼神中充满惊讶、怜悯和无奈。于是,小鱼儿噘起小嘴巴,把头深深地埋在了饭碗后,用手揉搓着大眼睛,感觉委屈得要哭

  出来。

  我赶紧抱起他、抚摸他、安慰他。几分钟后,他开始放松,并且非常不愿意离开我的怀抱,他渴望肌肤的接触、渴望亲情、渴望拥抱。第二天,当我再去看望小鱼儿、再去拥抱他的时候,他像见到亲人一般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我的收获

  

  为期一周的贵阳市儿童福利院调研实践活动,让我深刻地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在河北省民政厅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到的“ 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作‘菩萨’事业就得怀着菩萨之心,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

  这次进驻儿童福利院,让我有机会体验不同岗位,感受一线工作人员艰苦细致的工作和无怨无悔的付出。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

  我们经常会问,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幸福可能是口渴时喝到一杯水,可能是饥饿时吃到一碗面,也可能是儿童福利院脑瘫儿童做康复运动取得微小进步后的一个微笑。

  与福利院的残疾儿童相比,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应该感恩!同时,我们也要把这份感恩之心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常怀感恩之心,你就会感到幸福。(作者单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为国奉献一生的铁路工

  ——内蒙古乌海市宜和老年公寓抗美援朝老兵访谈录

  

  作者:马红军 罗萌

  

  背景

  

  7 月14 日,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海宜和老年公寓遇到了一位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名叫王寅,今年已经87 岁高龄了。他端坐在椅子上,面含微笑却一言不发。听工作人员讲,这位老人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立过战功,我们一下子对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肃然起敬。在我们的执意邀请下,老人终于同意给我们讲讲他的经历与故事。

  

  访谈内容

  

  Q:大爷,您好!我们想跟您聊聊天,可以吗?

  A:好。

  Q:大爷,您今年高寿?

  A:我87 岁了,1928 年出生的。

  Q:您老家是哪里?

  A:我是河南人,老家在平顶山市。

  Q:大爷,您能给我们讲讲您小时候的经历吗?

  A:小时候比较苦。我们家原本有七口人,有奶奶、母亲、父亲,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我两岁的时候,家里闹灾荒,没得吃,经常几天吃不上一顿饭,我的两个哥哥都饿死了。母亲为此很伤心,没过多久也走了,我母亲去世后,奶奶和父亲也走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姐姐。没有办法,我姐被送给别人做童养媳,而我到舅舅家生活。刚开始,我舅并不想收留我,那时候条件都不好,多一个人就多了份口粮,在乡亲的劝说下,他才肯收留我。

  Q:您生长在抗战时期,小时候您的生活怎么样?

  A:小时候日子不好过。我从小帮舅舅干活,种地、放牛、做家务。我想也就因为我是个男的,能干农活,我舅才肯收养我。那时候乡亲们条件都不怎么好,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饿肚子,我有一次三天都没有吃东西。

  Q:那您长大后是做什么工作的?

  A:我1949 年参了军,是铁道兵,那年我还入了党。

  Q:听说您参加过抗美援朝,您能给我们讲讲那段经历吗?

  A:我1951 年去的朝鲜,主要任务是修铁路,给前方部队运物资。那时候,我们空军不行,美国有空中优势,美国的飞机在头顶上不停地飞,轰炸我们修的铁路。他们破坏了我们就继续修。为了不让他们发现,我们都是晚上干活。朝鲜很冷,我们没有棉衣穿,夜里冻得很。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完成了任务,美国以为我们肯定修不好铁路,但是没想到我们用了一年就把铁路修成了。

  Q:抗美援朝回国后,您去哪里工作了?

  A:回来去了辽宁抚顺,修铁路。

  Q:那您是什么时候来乌海的?

  A:我1958 年来的乌海,在铁路局工作。

  Q:您为什么来乌海?

  A: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铁路建设。

  Q:您刚来乌海时,这里的环境怎么样?

  A:那时候,乌海基本没人居住,山上还有狼群。没有房子住,就住帐篷里,喝的是黄河水,买粮食要赶着毛驴去临河。

  Q:您来乌海后做什么工作?

  A:我是工长,工作主要是修建铁路、维修铁路。那时候生活苦一点,只想着为人民服务。我比较能够团结群众,就被选为工长,年轻时干起活来不觉得累,很有干劲。

  Q:您来乌海后就没有离开过,是吗?

  A:是,1958 年来的,一直到现在。

  Q:您能回忆一下,在您的生活中,您感觉到幸福的时刻都有哪些吗?

  A:最幸福的时刻?

  Q:就是从您出生到现在,您回想一下,哪些时候您觉得自己是很开心的?

  A:我觉得我入党的时候最幸福。还有干活被评为先进的时候。

  Q:大爷,您参军的时候,立过功吗?

  A:我立过两次功。在朝鲜,立过三等功,在黑龙江抗洪时立过三等功。

  Q:您可以把您的奖章给我们展示一下吗?

  A:可以。

  注:老人找到柜子的钥匙,拿出一个箱子,箱子也上着锁。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里面放着荣誉纪念章、立功章、先进生产者证书、工作证等。工作人员说,老人不轻易给别人看他这箱“宝贝”的。

  

  访谈感想

  

  苦难的岁月锻炼了人的筋骨、磨炼了人的意志。从这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据说,在乌海有很多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士兵,有很多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而自愿来到这里的工作者,他们在这里奉献了青春、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如今,那些奋战过沙场的人已经老了,需要子女和社会的照顾,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曾经的牺牲、曾经的贡献,我们要记住他们的故事,发扬他们的精神,也要尽自己的全力为这些老人做一些事情,让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

  

  后记

  

  每一位老人都有一段历史,每一位老人都有一份回忆。老人的故事把我们带回了多年前,重温了我国从抗战前,到新中国成立后,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跟随历史的脚步,翻阅一张张陈旧的记忆,切实感受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些变化、这些成绩、这些功劳要归功于老一辈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相比之下,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岁月,而是享受着前辈们艰苦奋斗得来的丰厚果实,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但是,老一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应该发扬传承下去,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努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相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定能早日实现。(作者单位:马红军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罗萌全国老龄办)

  

  横县日记

  ——广西横县社会福利院调研活动侧记

  

  作者:胡丽燕

  

  6月30日周一雨 歌声破冰

  

  广西南宁的雨就像孩子的脸,说下就下,说停就停。今天是开始工作的第一天,上午我们一行吃过早饭,来到福利院。经过短暂的见面会,我们一行人信心满满地准备陪老人孩子们聊天、玩耍。但是,转一圈下来,我们一行人坐在福利院的院子中间,有点沮丧。因为我们发现,这里的老人们不说普通话,孩子们有特殊的身体状况,需要专业的看护,我们很难与老人、孩子们沟通。缺乏护理知识的我们,没有找到可以参与融入的契机。

  这时,一个老奶奶洗完澡,走到院子里,和我们坐到了一起。她说着我们不懂的语言,但是从她的语气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对我们的欢迎。“ 音乐是最好的语言”,我们想到前一天在来横县路上看的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主动给老奶奶唱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老奶奶一下子高兴了起来,她也和我们一起哼着,我们的信心得到极大的鼓舞,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

  老人们越聚越多,也越来越高兴。80多岁的老爷爷,也主动给我们唱了一曲《我的祖国》,并且重复了五遍“ 一条大河波浪宽”;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一字不差地给我们唱起了《社会主义好》;另一位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的老奶奶,给我们唱起没有歌词的广西小调;双目失明的明妹有着超棒的嗓音,她给我们唱起了张惠妹的流行歌曲;福利院的莫主任、卢主任也主动加入我们的活动中。在茉莉花香中,福利院里歌声、掌声不断。

  老人们不一定能听懂我们唱的所有歌曲,我们也听不懂广西民歌。但是,我们的笑容是真诚的,我们的欢乐是真实的。走调、颤音、忘记歌词、唱哑了嗓子并不会让我们害羞,在歌声中,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给我们最好的回应。因为我们知道,老人们并不是要我们多么专业,或者做多么复杂的事情,他们需要的是我们一颗真诚的心和耐心的陪伴。

  

  7月1日周二雨转晴 特殊党日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昨晚,我向团工委的同志报告,我们148 团今天会有一个特殊的活动。确实,在一个月以前,我们148团的成员就已经按照任务分工,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经过与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多次协商,我们给老人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惊喜。为了让不怎么出门的老人和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特意精选了上百张图片,结合北京精神“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和七一建党节,开展了一次“北京欢迎你”主题图片展。

  通过投影,配合《北京欢迎你》的音乐,天安门、故宫、长城、天坛、清华、北大,还有后海的胡同、香山的红叶、景山的雪、北海的白塔,一张张图,一幅幅画出现在投影上,老人和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感受了北京,感受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首都的繁荣昌盛。图片展后,我们给老人和孩子们分发了小药盒、水彩笔、音乐盒等小礼物。我们的团员和工作人员还多次给老人和孩子们示范礼物的使用方法,老人和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最后,我们请老人、孩子和工作人员们在我们的团旗上签字留念。虽然,很多老人的手颤抖着握不好笔,但是他们还是很认真地一笔一画地写着。有的老人为了写得好看,在自己的手上先试写了几遍,才郑重地写到旗子上;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写得不好看,让别人帮忙;还有的老人不会写字,就让身边的小姐妹代写。孩子们大多还小,但是他们很高兴地让我们握着他们稚嫩的小手,写他们的名字。工作人员也在工作间歇,或将团旗铺在墙上、或身体趴在地上,工整地写下他们的名字。

  福利院的黄院长为我们写下寄语:“ 党的希望,国家栋梁,望调研团成员进步!”我们深知我们还称不上“ 栋梁”,但是我们通过团工委的活动,确实深入到了基层,来到了一线,在这扎下根,留下爱,也收获了祝福,收获了感动。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一种激励。(作者单位:民政部区划地名司)

  

  让亿万老人的晚年幸福多彩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社会福利院调研实践活动的启示

  

  作者:孙卫东

  

  7 月21 日-25 日,“ 根在基层·情系民生”145 团一行五人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社会福利院,虚心当好学员、诚心当好服务员、热心当好党员,切身体验了那里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深入了解了邕宁养老服务业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福利院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少,设施不够齐全,床位紧张,既服务于“三无”老人,又服务于其他老人,等待入住的人员多。二是老年人娱乐活动少,文化程度低,不能读书看报,精神生活少,特别是亲属看望少,许多老人的子女或者身在外地,或者工作繁忙,半年才到院里看望老人一次。三是医护人员工作异常繁琐、常年重复,工资待遇却极低,临时聘用的护理员工资只有1200 元(临时聘用的环卫工人是1500 元),没有加班费和节假日,医护人员也不能评定职称。

  截至2013 年底,全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 亿。老年人幸福的养老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让亿万老年人的养老梦更加多彩。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以经济发展作保障。一般意义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养老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最根本的保障还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好养老服务业不仅要依靠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取得优异的经济发展成果。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到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中央、省级资金应该更多地投向欠发达地区,各级资金都应该更多地投入农村地区。

  二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以教育发展为基础。教育是民生之基,发展好教育事业是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老年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够读书看报,参加或者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果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教育,那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规定就能得到更好地执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亲情需要才能得到子女更好地满足。如果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更多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康复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就能有更多的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的养老服务工作。站在这些角度看,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才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由民政部门来托底。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了“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发挥民政的保底作用”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调研发现,民政部门是困难老年人“ 养老梦”实现的依托。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推动各地公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 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

  四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以落实文件为关键。在调研中发现的机构建设、医护人员工资待遇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基本上都已经提出了应对措施和解决“ 钥匙”。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全面深入地落实《意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五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以慈善力量为补充。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每年的社会捐赠总额在1000亿元左右,慈善组织数量达数十万个。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坚定地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提供,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向养老机构捐赠,倡导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大中小学学生参加养老服务志愿活动。(作者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

  

  幸福可以很平凡

  ——四川省眉山市社会福利院调研有感

  

  

  作者:王习宇

  

  仲夏夜 漫步岷江旁

  晚风习习 蝉儿送歌 蛙声阵阵

  江边的柳枝拂过肩膀 掠过面庞

  思绪渐渐荡漾

  

  在这里 你看到的是曾经没有归宿的孩子

  或是被遗忘或是被抛弃

  命途多舛 辗转奔波

  最终 在这里停了下来

  最后 在这里留了下来

  

  有人说孩子的心是水晶

  清澈透明 却又脆弱

  但在这里 水晶被捧在手心

  用爱温暖 像是六月的暖风携着花语

  用心呵护 像是初秋的露珠闪着金光

  渐渐地

  冷清的双眸里多了丝丝温情

  苦涩的嘴角边勾起新月般的笑意

  他们说 在爱包裹的童年里每晚都有安徒生的礼物

  他们说 在奉献着的人生中每天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这里 你看到的是曾经孤苦无依的老人

  多少次窗前的守望不过是楼下车水马龙的轰鸣

  多少次饭桌前的等候 只换来一个电话的歉意

  眼里的泪水浸润着皱纹里的苦涩

  等待慢慢填充着余下的岁月

  

  古人云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耳熟能详的道理在这儿成为信条

  千年传承的美德在这儿依然鲜活

  像是悉心经营的家庭

  朴素而又温馨

  混乱的白发被精心梳洗

  蜷曲的双手变得更有力量

  快乐忽然变得很简单

  幸福似乎可以很平凡

  他们说 这样的晚年不像摇曳的风烛却像是春天的古树萌芽

  他们说 这样的工作不像简单的流水却像是用心地书写芳华

  

  在这里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作者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

  

  基层社会福利机构的一天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社会福利中心素描

  

  

  作者:吴斌

  

  2014 年初夏

  “六万大山”深处

  舆论风暴眼中

  平静的“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之地

  

  玉州区社会福利中心内

  院落虽小别有洞天

  建筑错落有致房间整洁宽敞

  荔枝和桂花树摇曳其间

  

  清晨第一缕阳光

  洒在花园般的院子里

  早起的工作人员

  做饭打扫卫生

  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码放整齐毫无异味的房间里

  身着制服一丝不苟的护理员

  卧床不起的孤残老人

  嗷嗷待哺的弃婴

  用餐后满意地睡去

  

  上午阳光普照大地

  明亮的康复教室里

  残疾儿童爽朗的笑声

  社工师在耐心地循循善诱

  一旁是父母关切而满意的目光

  格外引人注目

  

  下午雨后泥土清香扑鼻

  院子里孤残孩子们三三两两做游戏

  工作人员引导其间

  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几个老人坐在一旁静静观看

  恰似一幅老少乐的流动画卷

  

  傍晚夕阳西下

  饭香扑鼻而来

  餐后老人和孩子们回到房间休息

  院子里一片静谧

  办公楼里却又亮起灯光

  早到晚走成为工作人员的常态

  

  这是基层社会福利机构的一天

  和不同调研点的青年同志们交流

  大家都目睹过类似的场景

  看似普通实则不凡

  一点一滴

  伟大寓于寻常之中

  

  鳏寡孤独安居其间

  颐养天年快乐成长

  这是菩萨事业

  工作人员

  默默耕耘行善积德

  都是无名英雄

  

  此情此景

  我深深明白

  力量之源在哪里

  那就是

  根在基层

  更深深感动

  在共和国不为人知的一角

  无私奉献的基层民政人

  (作者单位:民政部政策法规司)

  

  在路上

  ——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社会福利院的学习与收获

  

  靳莹莹

  

  2014 年8 月10 日,我们一行9 人踏上前往四川德阳的旅程。说是旅程其实不够准确,我们是去基层调研而不是去旅游,但是我更愿意说这是一次旅程,因为我认为有意义的外出都可以称作旅程。

  出发之前我们开了一次行前准备会,讨论了行程安排、工作分工,每个人都很兴奋。一切都准备好以后,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两个礼拜)后,准备出发。

  在福利院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婴儿室度过的,年龄比较小的婴儿和身体有残疾的儿童更能激发我们的爱心,使我们倾注更多的关爱给他们。第二天下午,我也是想给繁复的工作增加一点乐趣,提出给一个12 岁的小姑娘梳一个新发型。她很漂亮,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暂且叫她美美吧。美美很腼腆,我说给她梳头发,她拒绝了,不知道她是不好意思还是小姑娘不喜欢别人动她的头发,我也没有勉强,但我能感觉到,她对我的友好存在特别强的戒备。我去残疾组帮忙做康复回来,发现美美还在婴儿组坐着,一双大眼睛盯着我看,透着渴望的神情。我再次提出给她梳头发,这次她没有拒绝,拉着我的手去她的卧室。

  走进美美卧室的一刹那,我惊呆了,墙上写满了各种字,因为不想让美美对我有戒备之心,我尽量让自己表现得很平静,没有过多地关注字的内容,只是粗略扫了一眼。然而,有几个醒目的大字留在了我的眼睛里:妈妈、我恨、我想你、爱、家。梳头发的过程中,美美反复地问,姐姐你们在这里待几天? 姐姐你们什么时候走? 姐姐以后还会记得我吗? 我能感觉到美美心里的担心,她害怕失去,害怕所有她认为美好的东西会离去。其实我这么接近美美,是想了解美美对进入家庭生活的想法,我想给她找个收养家庭。我试着去了解她的身世,刚开始她说:“ 我有爸爸,我只是暂时在这里。”

  此后的几天,每天早晨,美美都会在各个房间找我(因为后面几天我在帮孩子们整理材料,没有在婴儿室),会经常冒出来一句:“ 你们还有几天就走了。”我们慢慢熟悉以后,美美也了解了我的工作,她问我,别的地方有这么多福利院吗?她玩我的手机看到里面有好多小孩子的照片,问我那是谁,我说是福利院的孩子,她问我他们也是被父母遗弃的吗?我说是的,他们的父母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实在没有办法养育他们,所以把他们放在了福利院,希望可以有更适合抚养他们的父母来养育他们。突然,美美的眼神暗淡下来,低落地说:“ 听说我的爸爸妈妈想要一个男孩,就把我扔了。”她第一次在我面前提起自己的身世,我觉得她还是希望有自己的家的。听说,她被遗弃的时候有一位单身男性捡到并私自收养了她,后来她长大上学时才发现上不了户口,最终还是被送到了福利院。

  很多时候我们到福利院去献爱心、做义工,觉得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从美美身上感觉到短时或者偶尔的关爱,会让她更受伤,让她更加渴望有一个家。偶尔的献爱心,其实是满足了很多人自己内心的需求,真正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只有孩子知道。

  现在很多人也关注福利院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福利院也设有心理治疗室,可是这些心理治疗室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有待考证。或者说,这些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能真正解决孩子心里的问题吗? 无论是家庭养育模式,还是成立心理治疗室,都只是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情绪,暂时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家庭对孩子的养育和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关爱都取代不了的。

  在一次青年座谈会上,有一位同事提到一个问题,繁复重复的工作会有一个倦怠期,怎样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度过这个倦怠期?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方法,每次工作到烦躁的时候,看看这些孩子们的照片,想想能帮助他们找一个家,心情就平静了很多,我也是那个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平凡人。孩子在回家的路上,我在学习的路上。这次旅行,孩子给予我的远比我给他们带来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