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下石化三雄不再淡定:捂紧腰包细算柴米油盐

12.02.2015  11:27

   半年前还在10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如今已跌落至不足60美元。尽管短期内出现反弹,但供大于需的基本面使得油价缺乏继续冲高的能力。如何应对油气不景气周期的“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在昨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保障能源安全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抓出成效,密切跟踪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趋利避害,加快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推进能源价格、石油天然气体制等改革,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

  接下来,“三桶油”该如何应对?中国的海外油气投资收益将有怎样的变化?新兴产油国收入减少是否会阻碍中国的基建出海?天然气还能不能涨价?本期的“油价新常态”专题将为您探寻谜底。

  在油价暴跌期间,从包括英国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在内的多家跨国石油公司,到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纷纷进行了裁员,少则数千多则近万。

  作为我国央企的“三桶油”,其抗压能力令人瞩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发布报告称,尽管油价暴跌令全球诸多石油巨头遭遇巨亏,但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能够扛住原油暴跌。

  虽然油价在近期有所反弹,但主流观点认为,供大于需的基本面将使得今年的油价徘徊于低位。如何应对低油价挑战,成为“三桶油”在2015年首要的课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开源节流,注重效益,改革创新”等词语,成为了“三桶油”2015年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词汇。

  从增量到保效益

  原油价格下跌,首先承压的是成本高企的上游开采业务,这从我国最大油田大庆油田身上便可窥见一斑。今年初,新华社发出消息,中国石油[1.81% 资金 研报]大庆油田2015年计划减产150万吨,到2020年产量将调减至3200万吨,年均减产逾130万吨。在此之前,大庆油田已经连续12年稳产于4000万吨。

  中宇资讯分析师张永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仅是大庆油田,我国开发较早的胜利、辽河等油田,开采峰值均已过去,出现含水率占比上升(综合含水率大多超过85%甚至达90%)、稳产难度大等情况,整体产量未来将逐步递减。

  中石化首次提出不以追求产量为原则来组织油田开发生产,按油价波动弹性来安排产量。“以效益安排生产经营,以效益决策投资发展,以效益论英雄成为油田版块最显著的新常态。

  中石化胜利油田在2月初刚开完的职代会上宣称,2015年油田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低油价,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

  中石油系统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低油价的冲击下,今年以来,大部分油田的主要目标都从增产量转为保效益。”对此,安迅思能源研究总监李莉认为,“‘三桶油’以前的保供思维很重,在低油价的冲击下,现在的思维更加市场化,更加关注公司的实际效益,规模将不再是核心要素。”

  上游油田的开采是“三桶油”业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实际上,上游开采从增量向保证效益的转变,也是三家公司在2015年共有的发展新思路,而缩减开支,则成为了保证效益的重要途径。

   大幅缩减运营成本

  梳理“三桶油”2014年的工作综述及2015年的工作报告,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等词语成为了他们共同提出的重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今年中石油、中石化在上游的投资将大幅缩减,预计缩减投资额在2000亿元左右。

  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在集团2015年度会议上表示,“2014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集团公司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全力优化生产运行,强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措施落实,取得了好于预期的经营业绩。

  中海油集团下属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日前公布了其2015年战略展望,2015年计划资本支出约为700亿~800亿元,较2014年预计实现的资本支出降低26%~35%,为近三年来最低。

  实际上,为了实现近年来的发展目标,中海油在过去数年一直维持庞大的资本开支战略。2014年,公司的资本支出高达1083亿元,相比2013年的924亿元上升17%。“2015年在低油价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将维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对资本开支计划作出相应调整。”中海油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凡荣在战略展望会上表示。

  巴克莱银行石油天然气分析师SomshankarSinha称:“中海油削减的资本支出远超出我们之前的预期。”在李莉看来,油价的迅速下跌,使得此前在海上勘探扩张迅猛的中海油收入大幅减少,为了现金流需要不得不缩减支出。

  “实际上不仅是三桶油,全球的石油公司都在减少支出。”厦门大学能源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分析道,“石油企业面对油价的迅速下滑并没有太多办法,减少开支是重要应对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