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贤 洛川阿寺村建设“中国苹果第一村”

19.08.2019  10:24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推出“春风又拂面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1947年,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的李新安从河南灵宝用毛驴驮回200余株苹果树苗,成为洛川种植苹果的第一人。如今,72年过去了,洛川苹果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永乡镇党委书记李新锁说:“陕北苹果的根和魂就在阿寺村。

  矗立在阿寺村村口的“中国苹果第一村”标识。贺冬鹏/摄

  黄土高原新创举

  上个世纪40年代的洛川,地薄,粮食产量不高,打下的粮食常常只够吃半年,人们十分珍惜口粮地。1947年,李新安将200余株果苗带回阿寺村后,开始在自己家的6亩口粮地上种苹果。村里有不少长辈劝他,在口粮地上种苹果,不种粮食,一家人会被饿死。

  永乡镇党委副书记王文明说:“当时李老先生的做法村里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李老先生坚持下去了,一个人硬是在6亩地里建起了洛川县第一个果园。”在李新安的推动下,到1952年,洛川县阿寺村周边有65户群众栽下40亩苹果树苗。

  1959年国庆前夕,毛主席品尝了阿寺村的苹果,称赞阿寺村农民栽植苹果在陕北黄土高原上是“一个创举”。也就在那一年,阿寺村的果园发展到336.4亩,洛川县兴起了大建果园的热潮,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县”。

  1960年,阿寺村已繁育30000多株苹果苗,除本村300多亩果园自用外,其余都供给了外村外地,使本县50多个村子先后都有了苹果园,邻近的黄陵、宜君、延安等地也从阿寺村引进苗木进行种植。

  阿寺村墙上记录的大事记。贺冬鹏/摄

  阿寺农民早致富

  阿寺村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有名的富裕村。

  在李新安的带领下,阿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现了多个第一的创举。第一个在陕北引进苹果苗木技术并成功栽植;第一个建起苗木繁育场;第一个村级自发电解决照明问题;第一个建起上下八间砖混小楼;第一个小高抽,解决村民深沟挑水的大难题。

  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李银海介绍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我们村一个壮劳力一天在果园里干活便能分到两块钱的工钱。

  经过20多年的栽培与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洛川苹果在种植规模、技术、品质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85年,阿寺村开始分队大面积种植果树。一直到2019年,阿寺村的苹果经过转型升级,种植面积也从6亩发展到2850亩。

  李银海说:“我从小在果园里长大,我们村上没有一家人不种苹果。我现在自己有10亩多果园,每年收入十几万元。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截至目前,洛川种植苹果种类已经达到40多种,洛川苹果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县64万亩耕地的78%;16.1万农民人均果园面积3.1亩,居全国第一,农民收入的95%来自苹果。

  李新安雕像。贺冬鹏/摄

  挖掘文化追先贤

  今天,走进阿寺村,首先便可看见“中国苹果第一村”的标识。在阿寺村的墙上,画着苹果种植、修剪、疏花、套袋等农画,街口的铜像都是以苹果为主题,每条小巷也都以不同的苹果品种命名,街道的石板上还刻有苹果流程的剪纸,街道两边的垃圾桶都是苹果样式。

  而在李新安起始园里,当年在阿寺村种植的第一棵苹果树依然生机勃勃,结着累累硕果。阿寺村利用先进的嫁接技术让第一棵树的生命不断延续。

  以苹果品种命名的巷子。贺冬鹏/摄

  为挖掘洛川苹果先贤李新安文化,阿寺村围绕苹果文化步行一条街、东西环村线、苹果主题广场、科技示范园以及苹果采摘观光长廊带,实施李新安故居修复,建成苹果大讲堂、村史馆和王兰畔艺术展馆,建成总长600米的“苹果文化步行街”和10000多平方米的苹果主题广场。2018年,阿寺村已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

  李新锁说:“阿寺村正在依托李新安首植树,保护李新安故居文化遗存,同时挖掘苹果文化,形成阿寺村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收、冬赏雪的四季观光模式,实现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最终将阿寺村打造成‘中国苹果第一村’。”(米彩虹实习生袁琳娜)

编辑:王晗璐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