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太白县暖居工程为205户农村特困人家建房 温暖如何通达“最后一公里”
三伏盛夏,走进地处秦岭腹地的桃川镇奎星楼村,一片凉爽宜人。新建的一排白墙红瓦民居格外醒目,“刚刚‘拎包入住’搬进这排‘楼王’里的,是村里10家盖不起房的‘三无家庭’”。为“困难户中的特困户”盖房——随着暖居工程的推进,陕西宝鸡市太白县正在让民生福祉的阳光洒进“不为人留意的一隅”。
农民“挑刺”
挑出政策“死角”
太白县暖居工程的出台,最早源于农民的“挑刺儿”。
2013年,太白县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进镇购房落户政策。“给咱进城购房的农民发补助,政策好是好,但村里还有些个‘最可怜的人’,谁管?”太白县县长张建科来到靖口镇散军塬村调研时,村民直言不讳。
走进村里一家残疾户的老旧土坯房,“站在屋里就可以瞅见天。有能力的人进了城镇,家庭条件好的要么搬迁了,要么就地盖了新房,剩下的都是困难户中的特困户”,张建科向记者坦言。
很快,太白县扶贫办深入全县7个镇66个村,对4110户14705名贫困人口全面摸底,按照“无住房保障、无可靠收入、无依赖力量”的“三无户”标准确定暖居工程扶持对象。
“‘三无户’必须定准,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漏一人,不多一人。”太白县委书记田来锁介绍说,当地按照村、镇、县逐级审核、三级公示,“必须上门审核,我们工作人员编了个顺口溜,叫‘一看房,二看梁,三问收成,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
2014年7月,太白县委通过实施农村特困户暖居工程的决议,全县确定205户569人,44户单人单户建设39.54平方米住房,161户2人以上户建设58.94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一厨住房,建房资金共计1347万元,此外还有基础设施配套637万元。
善用资金
各村不留欠账
45岁的马小平“一步一顿”地在自家田里犁着地,身后两排白墙红瓦民居,就是太白县暖居工程为咀头镇强里川村8户23名特困群众盖的新房。
“马小平因脑溢血行动不便,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农活。”强里川村支书付存太告诉记者,强里川村8个“三无户”中就有7户是残疾,“马小平和媳妇一面要赡养70多岁的老父亲,一面还要照顾上初中的儿子,家庭条件十分困难。”
这一次,马小平家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接近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新房。“我们充分整合各级扶持资金,‘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县扶贫办主任严天录给记者“算了笔账”,陕西省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每户补助3万元,宝鸡市配套扶贫开发项目每户能补助1万元,太白县住建局再整合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每户1.1万元,“加起来5.1万元,单人单户的小户型足够了,对于2人以上户县财政再配套每户1.5万元,另外市县残联对残疾人家庭每户再配套5000元,这样建房资金保障每户最高可达7.1万元,而特困家庭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住进新房。”
砖混结构、白墙红瓦、水电到位、灶炕齐全、设施完备……记者辗转多个暖居工程安置点,在靖口镇凉水泉村,镇长强水莹向记者笑道:“上下有圈梁,四脚有立柱,这暖居工程新房是‘配套受欢迎、盖得人眼馋’。”
“道路硬化交给交通局,饮水有水利局,电力局义务拉电入户。”张建科告诉记者,“不给镇村‘添债务甩包袱’,暖居工程涉及全县66个村,没有一个村有欠账。”
授人以渔
精准扶贫需更多探索
今年5月底,暖居工程的205户新房全部实现交付。
虽说是“拎包入住”,谭水存白天却不总在新家待着,“不时还得回山上,种的地还得照看。”
走进半山腰上的靖口镇庙台村,记者从新建的暖居工程安置点俯瞰,沿着河流川道,当地已平整出占地七亩半的果树园,“特困家庭种植有困难,我们就把桃树李子先种好,让他们来管护,同时还可以搞农家乐。”强水莹指着山脚下的果树园告诉记者,预计这将为庙台村8户特困家庭每户增收1000多元。
记者从太白县扶贫办了解到,当地已安排产业扶持资金100万元,用于这205户“三无户”产业帮扶项目。“目前,205户中已发展养殖34户,种植架豆72户140亩,就近劳务120人,还有10人走上了村级公益性岗位”,严天录介绍说。
新的精准扶贫举措在尝试。目前,太白县正在争取陕西省光伏扶贫试点县,“我们计划为每户扶持一万元,建设一座3千瓦小型光伏发电站,一年预计可发电3400多度,创收3000元”,严天录说,解决好“钱从哪来”“人住哪去”的问题,“劲往哪使”才是“授人以渔”、增强特困家庭自富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需要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