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明俊

23.09.2015  11:30

  编者按:2015年6月25日,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

  “太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来自瀛湖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们抹着泪一个劲地说,张书记是为了我们大家累倒的,他今年才50岁啊!

  6月27日上午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镇村干部来了,市区干部赶来了,远在西安、浙江等地的外出乡亲也千里迢迢地赶来了,当地和邻村的3000多名群众更不用说,早早地自发赶到安康殡仪馆为他送最后一程。不能现场送别的10余万名网友则在贴吧、网站、论坛、微信、微博上自发留言,悼念这位党的好儿女、群众的好干部。


  张明俊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党员干部的辞世,为什么能牵动如此多群众的心?

  为此,笔者专门走进瀛湖镇天柱山村。倾听该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明俊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他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修路、拉电、引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他要让群众居住环境好起来

  天柱山村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瀛湖之畔,这里风光旖旎,鱼肥水美。然而,昔日的天柱山村民却是“守着金碗没饭吃、住在湖畔缺水喝、眼看电站没电用”。曾几何时,外地游客到此观光,常发出“一湖水美,两岸山穷”的感叹。

  上个世纪80年代末,高中毕业返乡务农的张明俊依靠党的好政策和个人的勤劳与智慧,从最早经营的一家商铺,到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公司,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1989年群众推举他为天柱山村一组组长,然而看到村民吃水还要靠挑、运货还要靠扛、吃饭仍然靠天,点灯常灭断,一种莫名的不安在张明俊的脑海中翻腾。

  他开始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乡亲服务,群众的用电不行,他尽力帮助改拉入户电,用不起电的他替群众缴费。

  进入新世纪的天柱山村仍旧贫穷,矛盾众多,急需一位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经过村民们“两推一选”,2002年,37岁的张明俊被群众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千万别犯傻,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去当那出力不讨好的村支书干啥?

  “大家信得过我,才推选我挑这副担子,我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这才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张明俊用了整整半个多月时间进组入户了解实情,看到一间间破旧的房屋,一个个闲散的村民,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当他来到在当地人称为“柳树塘”的5组时,一个村民说:“我们这个组没啥变化,不信你看,大部分农户连六七十年代的栓牛桩都还在。

  村民的话深深刺痛了张明俊的心,誓死挖穷根的信念在他的内心越发坚定。

  要想富,先修路。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群众修路。通过学政策,利用多年结交的朋友关系,总算争取到了一个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村里没资金,咋办?他承诺:每修一公里公路我个人补助1000元,他率先垫钱购买爆破器材和砖沙水泥,拉回来发到各组,一下子就打消了群众疑虑,家家户户齐上阵,男女老少齐动手,他组织群众累计投劳2万多个,筹资2100万元,修通硬化通村、到组、入户公路14条41公里,修建人行联户路6条5 公里,如今这个村98%的农户家门口通了水泥路。

  长期以来,天柱山村的群众瞅着瀛湖水缓缓流淌,却是“水在山下走,人在山上愁”;看着安康水电站输电网四通八达,村民吃水用电却很难。为了解决吃水难,张明俊又在全村群众大会上郑重承诺:打1口水窖村里补助200元,他以村上奖励名义,个人为每口垫资100元,大大激发群众积极性。他积极争取上级扶持110万元,组织动员村民投劳1万多个,修建集中供水工程8处,铺设引水管道31公里,引水渠道6公里,建水塔、蓄水池4个,修建蓄水3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290口,85%的村民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一举结束了吃“天花水”、喝“蛤蟆尿”和用水靠肩挑背扛的历史。

  为了解决村民用电难,他组织动员村民投劳两千多个,栽电杆、拉电线,争取电力部门农网改造项目15公里,有效解决了全村100%农户的用电。为了丰富群众的生活,他上下奔走,争取支持,让家家看上了卫星电视,40%的农户实现了宽带上网。入学率、通电率、电视电话入户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台率达100%,农电网改造、人畜饮水等基础建设工作位列全镇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