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推进核对机制建设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水平

21.01.2015  13:00

  2014 年以来,甘肃省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入户调查、信息比对等形式共清退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32491 人,其中城市3876 人、农村28615 人。

  这组数据,是甘肃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的一个缩影,彰显了核对机制建设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机构先行,实现省市县全覆盖。在国家财政供养编制只减不增的情况下,甘肃想方设法强化民生领域力量配置,协调省编办在省民政厅成立正县级事业编制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并通过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厅内调剂部分编制的形式解决工作人员。目前,省本级、14 个市州和86 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核对机构、出台了核对办法、形成了联席会议机制,信息比对工作全面开展,全省从事核对工作人员达311 人,绝大多数乡镇按类别以3人、5 人、7 人的标准配备了民政专干,增强了社会救助经办力量。

  坚持政策先行,奠定依法核对基础。政策是行动的先导。甘肃坚持以法治的思维开展核对工作、以法治的方式推进核对工作,将政策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核对工作的主要抓手和推动工作的核心方式,于2013 年10 月在全国较早制定出台了《甘肃省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试行)》,明确了核对对象、核对内容、核对方式,规范了核对工作程序等;出台加快推进全省核对工作的意见,按照核心事项优先比对、成熟事项优先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与公安、人社、教育、工商、卫计、地税等成员单位逐一对接,分批次签订信息共享互查合作协议,为构建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网络提供政策依据。目前,兰州市统筹整合公安、人社、住房、公积金、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部门管理资源,初步建立了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兰州市城关区街道办民政专干张婷坦言,开展信息核对工作以来,有些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在填写“ 兰州市低收入家庭财产核对授权承诺书”时,迫于18 个部门联合核对的强大震慑自动放弃了申请,极大地减少了“ 骗保”等现象,使低保“进出”成为常态。

  坚持试点引路,探索甘肃特色新路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甘肃于2009 年在西峰区开展核对工作试点,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西峰区已建成核对信息平台,与金融部门之外的所有部门开展信息比对业务。为准确核定农村低保对象财产收入等情况,甘肃在会宁县开展了“3+1”综合测评(即通过家庭成员户籍状况和身体状况、家庭收入情况、家庭财产基本情况三项内容综合加权评分后,与村民民主选评投票结果进行二次加权,根据得分多少产生拟保障低保对象)试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充分发挥试点先行、典型示范作用,甘肃确定庆阳市、陇南市、金昌市、嘉峪关市、西峰区、武都区、金川区为全省核对工作试点市区,要求“四市三区”在政策创制、技术创新、难题破解等方面作示范、当表率,发挥“酵母”效应。

  坚持问题导向,核对机制初显成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群众反映低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甘肃迅速对城乡低保开展了全面清理、整顿和规范,并首次引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坚持“凡进必核”,大大提高了救助申请家庭收入、财产核对的准确性,有效防止了隐瞒家庭经济状况享受社会救助等违规违纪行为。甘肃西恒律师事务所的张烨华律师分析,“过去低保户也签承诺书,但那份承诺书只是道德上的约束,相关部门根本无法了解他所承诺内容的真实性。如今,对申请对象财产进行核对,这就是一份‘铁证’。如果申请人在道德上存在瑕疵或者对申报的财产有弄虚作假行为,一查便知。”在清理和规范活动中,和政县新庄乡金场沟村村民蒲学辉经核对后取消了低保。原来,这两年蒲学辉家收入逐年增长,2013年购进了一辆夏利小轿车。农村低保核查中,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从车管部门了解到购车信息后,上门核查属实,根据全省九类不得享受低保条件的规定,便取消了蒲学辉的低保资格。“取消低保说明我家生活越来越好了,这其实是件很光彩的事。”蒲学辉说。

  如今在甘肃各地,所有的城乡低保申请家庭都要提供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签字确认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书面声明材料,承诺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户主还要签字授权低保核对机构对其家庭收入财产等信息进行核查。申请人授权后,民政局通过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对低保申请家庭的户籍、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存款等收入和财产信息进行核对,并根据核对情况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声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出核对意见,使社会救助申请关口前移,提升救助对象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