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妇女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07.04.2015  13:30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部分妇女由于要照顾家庭以及老人与小孩而留在家里成为了“38”部队也就是留守妇女,西乡县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为主,工业相对薄弱,所以大部分劳动力只能向外输出,这就导致了大量农村妇女成为了留守妇女,她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面对留守人员,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要求,我们需要创新关爱机制,从而实现留守人员的幸福梦想。下面就谈谈关于开展好西乡县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便为构建和谐、幸福、平安的美丽西乡提供参考意见。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家庭负担超重,生活压力过大。

1、丈夫外出务工后,家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留守妇女肩上。一是老人需要照料,孩子需要教育与抚养;二是不少留守妇女仍要耕作农田,尤其到了农忙时节,留守妇女成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需要承担所有的农活,其辛苦程度远远超出了留守妇女的负荷,这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是巨大的考验,而且由于长期劳累,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远低于非留守妇女。

2、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受过相关的技能培训,生产生活技能单一,只能依靠相对分散的种养业,养殖业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生活质量不高。

(二) 思想认识陈旧,精神生活匮乏。

1、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大部分留守妇女觉得精神空虚苦闷,感到孤独与无助,心理和生理上都得不到安慰与满足;在繁重的生产劳动中,有些重体力活自己干不了的,需要请劳力帮助,在农村的特殊环境中容易与同村男子产生婚外情。同时,也不排除有少数妇女耐不住寂寞或经不住男人的勾引而红杏出墙等。这些问题造成农村性道德水平下滑,长此以往造成了部分家庭情感出现危机,从而引发农村离婚率大幅度上升。

2、留守妇女思想上长期受旧思想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缺乏理性追求,平时很少参与村上的相关事务,也不关注、不了解村上信息政策,信息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大部分留守妇女都在劳作,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娱乐生活,主要靠看电视、打麻将、串门等获得精神满足,而这些活动容易滋生是非,产生矛盾,增添心理隐患。

(三)法律意识淡薄,防范能力减弱。

1、由于男性劳动力都外出,留守家庭的安全防范能力大大减弱,加之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多数村治安巡防力量薄弱,留守妇女面临安全风险,在与邻居以及村上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怕受欺负,怕孩子在学校里受其他学生的欺负;留守妇女家中失窃、受到性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2、丈夫不在身边,除了打工挣钱外,还要面临都市“灯红酒绿”的夜生活,留守妇女也担心自己的丈夫禁不住诱惑,在外边“搞外遇”,容易埋下家庭婚姻破裂的种子。

3、大部分留守妇女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面对不法侵害,不讲究策略,致使危害结果扩大,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忍气吞声,私下解决,不敢果断报案,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二、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与引导。

1、加强法制教育宣传。深入各镇、村进行法制教育宣传,一方面是加强《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让留守妇女知道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要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而不是忍气吞声,任由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犯罪分子的不法侵害;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婚外情危害的宣传。婚外情不仅是伦理道德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家庭的和谐,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可以利用周围现实的案例制成宣传光碟进行播放,让其知道婚外情的危害,从而起到警示的作用。

2、倡导文明生活新风尚。加强对留守妇女价值观的引导,不能贪图享乐、盲目攀比,对物质条件寄予过高的要求,改变金钱至上的理念,要积极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要通过开展一些家庭美德方面的评选表彰活动,如“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家庭”,“平安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意识,树立她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如“家庭故事会”、“家长里短”等妇女易于接受的聊天形式,提高妇女的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二)关注留守妇女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1、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办各种培训班、健康讲座,讲授一般心理保健常识,如女性青春期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女性的自我保护等,通过宣传教育使留守妇女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使她们学会基本的心理自救方法。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疏导;进行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知识宣传,增强留守妇女的自我保健观念,增强自我爱护意识;教育她们面对现实,学会自我调适,理性的面对是非成败,既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也不该对生活寄予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2、重视留守妇女身体健康状况。近年来,农村妇女“两癌”的发病率较高,通过为留守妇女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减少农村留守妇女“两癌”发病率。相关部门可以深入基层开展上门送医、送保健等服务活动,为留守妇女提供健康、周到、贴心的保健服务。

3、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打破她们封建的保守思想,鼓励她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选择正确的减压方式。村上和社区可以经常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扩大她们的社交圈;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借助这个平台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大家进行结对帮扶,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互信,当内心有了烦恼和痛苦时,也可以相互倾诉和安慰。

(三)加强留守妇女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创收致富能力。 留守妇女在农村中已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力,但她们在体力、文化程度和掌握农业科技等各方面,同青壮年农民相比差距明显,在创收致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我们要围绕县上“茶叶、烤烟、生猪、食用菌”四大发展产业,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她们参与农业生产的能力,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西乡有一部分留守妇女为了照顾孩子上学,而在县城租房生活,她们平时除了照顾小孩起居外无事可做,针对这一部分留守妇女,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以给予适当帮助,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她们进行自主创业,也可以搭建一些平台,给她们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让这些人有事可干,能够“忙起来”,充实起来。让留守妇女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收致富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四)健全网络,加强村级妇女阵地建设。 健全村级妇女组织网络,依托妇代会、妇女之家、妇女维权工作站、农家书屋等村级妇女阵地,充分发挥村级妇女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说建立“巾帼健身队”、“新农村文艺小分队”、“姐妹谈心室”、“法律知识小讲堂”、“兴趣读书屋”;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队,将大学生村官、退休干部以及一些有素质、有热情、有爱心的群体,吸纳其中,作为妇女阵地的业余辅导员,定期进村入户,与留守妇女进行交流谈心;依托镇村计生网络,发挥计生网络优势,每个计生中心户长包15-20户妇女,结合计生业务工作,如计生“三查”、计生保健知识培训等开展各项活动,全面了解掌握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困扰、家庭问题的留守妇女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引导,做到排查在先、教育在先、调解在先、控制在先,把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民转刑案件的发案率压降到最低限度,与留守妇女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实践案例

在解决留守妇女问题上,西乡县峡口社区的大胆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思路,这一实践案例值得推广。

峡口社区距离县城25公里,社区人口2237名,有留守妇女、老人、儿童500多人。此地虽土地肥沃,可人多地少,每年近900名劳力外出务工,使这个巴山社区里有很多留守妇女。社区里大部分妇女文化浅,生活单调,过去扯是非、吵嘴甚至打架等不安定事件时有发生。

2012年,社区启动妇女之家建设,组织留守妇女利用农闲唱歌、跳舞、读书看报。一时间,留守妇女们参与如潮。她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成为一道风景线,文艺活动改变了她们的精神面貌。70岁村民冯玉兰的儿子一家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她一个老人,常年的孤独生活,她精神压抑,经常为点小事站门口骂街,邻居们反感她,过路人也躲着她走。自参加妇女之家后,她变了个人,不仅再没骂街,每天下午总是第一个跑到社区广场,主动承担音响设备的搬运、调试工作,积极参与到广场的活动中来。像冯玉兰一样,社区过去一些留守妇女发生摩擦后常指桑骂槐,甚至大打出手,自参加读书唱歌活动后,不仅尽释前嫌,还互帮互助,30名留守妇女如今成为文艺骨干,多次参加县、镇、村文艺演出,在群众中有良好的口碑。

面向未来,要解决好留守妇女问题,不仅需要深入研究留守妇女的特点,而且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妇女之家、农村互助养老幸福园等关爱机制,从而有力地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让留守妇女企盼的幸福梦想渐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