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马维帅和他的留守儿童

21.06.2015  11:48

  午后留守儿童的快乐时光 吴静心摄

  马维帅给孩子们发水果 吴静心摄

  通讯员 陈喜云 刘江 本报记者 霍海澎

  “妈妈,你什么时候来学校看我们,我想你了?……”6月11日下午,13岁的女孩雷娇雨惊喜地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了妈妈亲切的面容,然而只说了一句话,便泣不成声,远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看到女儿的一刹那也已泪流满面,她一边叮嘱孩子好好学习,一边答应着放暑假时尽量回来。

  这一幕,发生在子洲县高坪办事处马塔留守儿童学校。三天前,互联网首次进入大山里的校园,校长马维帅便迫不及待地创建了“马塔留守儿童学校视频亲情交流平台”,雷姣雨成为这个学校226名留守儿童中第一个通过网络与父母见面的孩子。

  学校里的别样童年

  与雷娇雨一同生活学习在这所留守儿童学校的还有她11岁的妹妹雷娇雪和7岁的弟弟雷良东,姐弟三人中,姣雨最大,正在读六年级,因此她不光要搞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同时照顾好年幼的妹妹和弟弟。姣雨说他们上一次见到妈妈还是在开学的时候,那时还没有进入春天,穿的盖的都是冬天的衣物,而现在已经进入夏天,她担心妹妹弟弟会上火,所以在视频通话时希望妈妈下次来学校时先给最小的弟弟带一块薄被子,而自己和妹妹什么也没有要,她说父母都在打工,现在还远没有到发工资的时候。

  雷姣雨姐弟三人与妈妈亲切“见面”的幸福,很快在校园里“传染”着,这些远离家人的孩子希望老师也能联系到外地的父母,亲眼看着他们,喊一声“爸爸”、“妈妈”。然而这一切对于12岁的鲁润航、10岁的鲁小航和8岁的鲁润梅兄妹三人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因为他们的爸爸在三年前就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妈妈又常年患有精神疾病,基本没有抚养能力,是校长马维帅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主动收留了他们兄妹三个,那时最小的妹妹只有四岁半。从此,这里不仅成为他们的学校,也成为他们的家。见到鲁润梅时,她穿着一双足足比脚大了两个号的运动鞋,走起路来一拉一拉的,她说是在好心人捐给学校的衣物里找的,已经穿了三个月了。尽管如此,好像并没有影响她跳舞水平的发挥,老师说她是班里跳得最好的。

  见到9岁的史金媛时,她穿了一条漂亮的花裙子,小姑娘高兴地说是姑妈刚刚捎来的,为了展示自己的美,她在大家面前欢快地跳起舞蹈《小苹果》,像一只愉快的小鸟。当记者问她晚上住在哪里时,她欢喜地拉着我们的手,上了二楼。这是一座单幅小楼,共二层,一层是饭堂,二层是8间学生宿舍,每间宿舍10平方米左右,上下两层架子床上挨挨挤挤地放着14床被子。小金媛指着上铺的一床被子说是自己睡觉的地方,当问及妈妈多长时间来看她一次时,小姑娘一改愉悦的笑脸,两只眼睛一下就红了,两行泪珠就顺着稚嫩的小脸滚落下来,掉在床铺上。老师告诉我们,小金媛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几年前就分手了,妈妈不知去向。小金媛说她已经记不清楚妈妈的长相,只记得她脸有点胖,她最羡慕邻床的同学有一个布娃娃,她曾经借来抱着睡了一个晚上,感觉就像抱着妈妈一样,那天晚上做梦都是笑着的。

  在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每半年能与父母见一次面的孩子不到40%,其中有10%的孩子是单亲家庭。由于大多数家长不在孩子身边,学生上学、放学接送很不方便,因此学校实行双周休息制,即上12天课,休息2天,他们管这种制度叫“大礼拜”。每逢“大礼拜”,大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居住在附近的亲戚接回去住,一年里一般在春节或秋收时能与父母团聚两到三次。此外还有20多名孩子无家可归,就只能长年留在学校里。业余时间,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课外书,没有手机,更玩不到网络游戏,“猫捉老鼠”或“跳方格”是最常玩的游戏,大多数孩子除了杏核、桃核之外几乎没有别的玩具。星期天,老师有时会带着孩子们到附近的山上郊游或挖苦菜,每当这时就是这些留守儿童最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