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区:扶贫帮困促发展 民政为民谱华章

04.02.2015  09:25

  近年来,咸阳秦都区始终把扶贫帮困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硬任务,紧紧围绕社会救助工作要求,深入基层摸实情,结合实际定措施,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等应急救助制度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躬身基层 因地施策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民政局,我们一家没政府的救助,根本就无法生活!”二印社区的李兴忠因妻子、女儿患病长年瘫痪在床,沉重的医疗费和住院费使得这个家庭十分贫困。区民政局得知情况后,及时为李兴忠办理了低保、大病医疗救助、慢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2014年累计救助2.42万元,帮助其家庭渡过难关。

  2014年,结合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秦都区民政局本着解决“最后一公里”为民服务问题,走村入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展开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同时,根据困难群众家庭状况、经济情况,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为贫困群体构筑了最后一道“安全网”,有效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及时修定了《秦都区临时救助暂行办法》,提高救助标准,将非秦都户籍,在秦都居住超6个月或2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大学生等群体纳入救助范围,为753户临时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66.38万元。并下发《冬令春荒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实施方案》,为1878户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99.62万元。通过努力,使政策实实在在变成困难群众的生活红利。

  建章立制 突出特色

  为了多重保障护航扶贫帮困工作,秦都区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区民政局及时修订《咸阳市秦都区低保工作考核办法》,与区监察局联合下发《秦都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廉政规定》,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社会救助工作合力。同时,采取分类建档的特色做法做好对口帮扶,对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整理归类,建立完善贫困信息档案。

  在帮扶过程中,根据每户困难群众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方案展开帮扶。对于五保、孤儿、独居老人等无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通过提高政府保障标准,并及时联系社会各方力量对其展开救济救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对于因病致贫的家庭,则切实做好医保和大病救助相互衔接工作;对于因残疾、灾害、车祸等原因致贫的家庭,结合实际,对症下药,在进行临时救助的基础上,联合其他部门做好了教育、住房、灾保等方面的救助工作,真正确保实实在在把救助送到群众心坎上。

  拓宽渠道 多措并举

  为使福利惠及更多群众,秦都区建立了救助、慰问、回访和帮扶等长效机制,时时刻刻关注群众所需。2014年共累计为5392户12513人发放保障金4549.6万元,为55名农村五保户发放供养金29.04万元。同时,拓宽医疗救助途径,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将医疗救助住院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65%,年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将低收入边缘群体大病住院救助由30%提高到40%,年封顶线由1.8万元提高到2万元,2014年共为11631名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664万元,全方位保障困难群众利益。

  2015年伊始,秦都区再次制定下发了《2015年春节慰问城乡困难群众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城乡困难群众的春节慰问送温暖活动。从2月1日起,由区级领导及区直各部门、各乡镇办组成的爱心团队将对全区困难群众集中进行慰问。将累计为城乡低保户5109户11507人,五保户51户53人,孤儿11户12人,优抚对象296户1003人,高龄老人190户646人,困难群众627户2134人,全区共6284户、15355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