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互联网+”突破时空极限打通最后1 公里

18.05.2015  10:40

  每个月工资多少,社保交多少,公积金里有多少钱,家里几口人,多少存款,有没有股票账户?

  要想申请救助,这些数据都需核对。自己不清楚没关系,只要签了委托授权书,民政都能帮助查。这就是大数据的好处。

  苏州市民政局就开发了这么一套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申请低保的、申请临时救助的,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出一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报告。符不符合标准,一目了然。

  东台市许河镇的肖松林老人一家五口人有三口患癌症。4月24日,请人代笔写了个帖子,发到东台慈善总会微信朋友圈,引发300 多位网友关注。这就是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互联网+”,影响着江苏民政工作方方面面。

  手指一按,服务就到

  出差、开会,不管离家多远,随时拿出手机就能看到自己家中情况:家里人在干吗?有没有其他人在家?这就像美国大片里“鹰眼”一样,家里的一举一动随时可监控。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就有这么一套“全球眼”系统。

  “看,这是一户居民给我发的老人在家里吃饭的监控截屏。安装我们系统的居民,只要联网,任何时间、地点都能看到家里的情况。如果老人在家出现意外,一个电话我们就会派社工前去帮助。”锁金村办事处副主任邹德勇,拿出手机向记者介绍锁金村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锁金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数据集成中心,高清智能大屏幕上清楚显示着村里各条街道的清晰画面,就连自行车上商标也一目了然。邹德勇得意地说:“这些都是高清摄像头拍摄的,拉近了连脸上的雀斑都能看清。监控视频系统还可以进行社区违停、占道经营的抓拍。未来我们还将安装1000 个摄像头,把整个街道所有‘人、地、事、物、组织’都纳入监控范围。

  当然,网络监控只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便民服务。

  打个电话就能咨询健康问题、预约家政服务…… 手机、电脑、Pad、电视机和社区电子广告牌都兼容在智能平台中。居民坐在家里,通过平台就能享受贴心便利的服务。

  家住镇江市京口区江滨新村的80 岁老人蒋隆贵对这种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似乎不太感兴趣。

  “年纪大了,我觉着到助餐点去吃饭也很好。边吃边聊很快乐。”蒋隆贵不以为然。

  “ 老人每天都来老年助餐点用餐,因为他是‘三无’老人,吃饭还免费呢。我们这可以同时提供300 人的午餐,已经有278个人办了卡。老人想吃什么提前一天在助餐点pos 机上订好,第二天拿着午餐券来就行,吃完饭再订下一顿。”四牌楼街道江一社区示范型助餐点的工作人员说。

  别小看了助餐点,它可是信息化的。镇江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陈正革说:“现在只建了一个示范助餐点,运行5个月以来,效果很好。马上我们就会再投入40个助餐点,其中20个5月底就会开放。

  助餐点采取1+N的配送方法,就是1个示范型助餐点向N个单一型助餐点配送餐。整个制作过程都按电脑订单操作,财政也根据电脑数据给予补贴。

  “互联网+”,为太仓养老插上翅膀,无论拨打95002养老服务热线,还是打开手机上的“95002”APP,都能选择最近的人员上门服务。

  在这一优质快捷的服务背后是这个数据平台有700 多家服务供应商和300 多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以及家政员、医生、维修工信息,甚至可直接挂上海医院的号。

  网上办公24小时不停歇

  “加上新注册的,我办过两次社会组织登记。这次来行政服务中心是年检、登记一起办。在网上填好年检和登记材料,等着民政局通知我即可。有些资料不清楚的,民政局还打电话教我怎么填。以前登记都数不清要跑多少次民政,现在跑了两趟就搞定了。”赵雪雪感到很满意。

  通过广陵区社会组织信息网办事大厅,社会组织再也不用跑来跑去提交材料。要直接登记的,先在网上填写名称核准材料→ 等待民政局审查→ 在窗口提交通过审核的名称核准材料→ 领取登记批复→ 到质监局申领组织机构代码证→ 发放登记证书。

  “别看流程涉及两个部门,其实需要跑的只有提交名称核准材料和领取登记批复两趟。质检局在行政服务中心有窗口,所以后面三个步骤同天就能完成。”广陵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科科长花锦荣说。“我们会对网上办事大厅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接待窗口负责核对提交的材料是否跟网上申报一致。省得他们老跑大厅、在窗口久候,办事效率提高了不少。

  线上的沟通,线下的操作,互联网技术在扩展。

  “病故军人遗属郭晓牛,身体不好,白天一个人会感到孤独,爱胡思乱想。需要精神慰藉。”泰州市莲花社区双拥工作站,工作人员正在电脑上查看重点优抚对象走访记录。处理情况一栏写着:“公益组织派专业社工上门进行心理疏导。

  这个双拥软件,实现了数据查询统计和网上检查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效背后考验的是真实

  “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十几年,又被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花光了所有积蓄,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后续医疗费无以为继,特申请救助。”4月2日,淮安市孙某在淮安阳光慈善网上发布了这条求助信息。

  4月9日、15日,淮安市慈善总会先后捐款100元、2900元;5月2日,市民甄鹏捐款100 元。孙某在4月15日就领取了3000元的善款。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慈善、社会组织提供了线上大规模孕育和超常规成长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诈捐、过剩捐的新闻不绝于耳,怎么解决这一难题?“淮安阳光慈善网是政府办的,上面发布的信息是捐助中心和慈善总会核查过的。捐款信息实时发布,捐了多少、用了多少、在谁手上,笔笔清楚,捐赠者在网上可以自己看到。”淮安市民政局局长邵明感到线下工作责任重大。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淮安阳光慈善网上,记者不仅看到今年已募集善款94976元,收到在线捐款37116元,而且哪个单位、哪个人捐了多少钱都清清楚楚。

  公益慈善组织靠公开透明赢得民心,饱受诟病的城乡低保也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围堵审查漏洞的办法。

  2013年苏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运行,截至目前共核对24672户、60780人,检出不符合救助条件的4571户,直接规避财政损失1300余万元。

  “自从我们上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当事人自己主动退出的也有不少。”苏州市民政局局长李永根认为,必须要有现代手段,才能走出被动。

  “以前,因为对低保、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的审查手段有限,很多时候只能凭走访去评估,确实会有漏洞。现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同市直9个部门和首批15家商业银行实现了实时、在线和自动比对。比如,申请低保的,要查家庭有没有车,我们网上传给交通局一比对,符不符合标准,数据就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