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6类人群可享殡葬救助 审批后救助1000元
89岁高龄老人向本报求助,为自己的身后事担忧,那么,西安对于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在殡葬救助方面有哪些政策呢?近日,记者查阅了西安市民政局网站同时采访了西安市殡葬管理处了解到,2012年8月西安市民政局、西安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建立我市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的意见》,根据意见,低保、流浪乞讨人员、优抚对象等6类群众可以申请1000元的殡葬补贴。而记者了解到,这只包含了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2年骨灰寄存的费用,对于2年之后,逝者的骨灰该怎么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的财力也有限,目前只有这样的政策,他建议,社区是否可以拿钱补贴让逝者的骨灰可以继续存放下去,爱心团体或个人能提供资助,或者有价格更亲民的公益性墓地,能解决逝者“入土为安”的问题。
西安殡葬有哪些补助
对西安户籍城乡低保对象等6类人群进行救助
据了解,为了深化殡葬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西安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发挥殡葬改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根据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建立我省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的意见》精神,并结合西安市实际,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完善西安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减轻困难群众丧葬负担为目标,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市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的意见》。
救助对象为具有西安市户籍,2012年1月1日以后去世的以下人员:城乡低保对象、按照国家现行规定享受定期抚恤补助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流浪乞讨人员、县(区)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允许火化证明的无名尸体、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城乡困难群众。
经过申请审批后每人救助1000元 包含两年骨灰寄存费
救助标准,凡救助对象火化的(含西安市土葬区人员自愿选择火化的),对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殡葬费按每人1000元进行救助,包括遗体接运200元,遗体存放240元,遗体火化260元,骨灰寄存(两年)300元。
救助对象死亡后火葬费用由其亲属或其他负责办理丧事的人员在殡葬机构先行支付,火葬救助金经逝者原户籍所在地区县民政部门审批后,在区县民政部门领取。具体程序为,救助对象死亡后,申请人持逝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抚恤补助领取证等合法有效证件和有关资料,向逝者原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提出救助申请,经审核后报区县民政部门审批。
“这些政策,让困难群众走得一样有尊严。”这一政策惠及全市14万城市低保对象、18万农村低保对象以及五保户和享受国家定期抚恤和生活补助的优抚对象共计35.6万人。2014年,全市1094人得到殡葬救助,发放救助金97.7万元。
两年之后逝者的骨灰何去何从
“这是政府给市民办的一件好事,实报实销,从2012年8月下发文件以来,申请人数逐年增加,2012年和2013年总共审批了1003人,2014年全年审批了1094名。”西安市殡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市民必须得自己申请,不申请就没有办法拨付。
“如果不要告别仪式,1000元补助应该基本可以满足逝者的丧葬费用。”该工作人员说,但一般子女都会选择让老人在最后的时间可以体面地离去,这就根据个人能力而论,有花费四五千的,也有八九千一万的。不过救助的政策只能让逝者的骨灰免费存放两年,两年之后该怎么办?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殡仪馆是经营性的,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相关负责人建议,社区能够用钱补贴低保逝者的骨灰存放费用,或者经营性公墓里的公益性公墓价格更亲民些,让他们能够和普通市民一样安息。
“两年之后逝者的骨灰该怎么办,对于孤寡老人,困难群体谁来帮助他们续交费用。”市民吴先生说,政府的资助能力有限,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好心人能够资助,让这些困难群体能够真正走的没有“后顾之忧”。
殡葬现状如何
去年西安市纳入火葬区管理人口总计740万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市深入贯彻国家和省上殡葬改革工作部署,创新殡葬管理模式,大力推进殡葬改革,为市民全面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为推动殡葬改革工作,2000年起,西安市下大力气利用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开展大规模平坟还耕、制止乱埋乱葬工作,平迁坟墓51.3万座。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继续在建立殡葬管理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把殡葬改革工作纳入社会发展和目标责任范围。市殡葬管理处与各区县每年签订《推行殡葬改革全面实行火化责任书》,建立起三级殡葬管理工作网络,形成了殡葬改革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新格局。近五年来,西安市共平迁遗留、复垒和新增坟墓15000余座。同时,加快扩大火葬区工作,按照成熟一区转化一区,成熟一片转化一片的思路,逐步缩小土葬改革区。目前,西安市10个区和沣东新城均实现了全境为火葬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死亡火化率已经达到或接近100%。
到2014年,西安市纳入火葬区管理人口总计740万,新增人口逾100万。2005年以前,西安市遗体年火化量均在16000具以下。继2013年全市遗体火化量突破25000具后,2014年全市遗体火化量达到27265具。
西安东西南北共有4大殡仪馆
2013年底,总占地面积达1400亩、西北地区最大的新建市殡仪馆迁建后正式运营。殡仪馆建筑由著名的西北设计院张锦秋院士设计,建筑风格大气、包容。建设之初新馆就吸收了国内先进的祭祀文化,旨在以“环境园林化、设施人性化、设备现代化、操作流程科学化”的“四化”标准,打造国内环境一流、服务设施一流、服务水平一流的殡葬服务场所。
城南,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新建市殡仪馆;城北,位于高陵境内、面积约218.8亩的市第二殡仪馆2010年底投用;城东,临潼区殡仪馆正筹备迁建;城西,新建户县殡仪馆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东西南北布局的这4大殡仪馆,可为西安居民提供半径合理、交通方便的殡葬服务,市民丧葬再也不用跑远路。
公益性公墓孤寡困难群众接受仍很困难
西安市共建有20家经营性骨灰公墓(骨灰堂),基本上都设置了公益性墓葬区。积极开展树葬、草坪葬、壁葬业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丧葬需求,快捷便民的殡葬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但对于孤寡困难群众接受仍很困难。
近年来,西安市不断加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力度,2012年西安市出台《关于推进城乡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实施意见》,城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省上对市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每个补助500万元,区县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每个补助300万元,农村公益性公墓由各区县财政出资建设或实施生态化改造,每个补助5万—10万元。西安市以公益性骨灰堂为主的公益性公墓建设迅速发展,目前共建设公益性骨灰堂30个。
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
对开展集中祭扫的社区给予2000元补贴
近年来,西安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各服务场所,大力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环保葬法,引导群众落实厚养薄葬、文明治丧、文明祭拜等丧葬礼仪。开展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连续多年开展“鲜花换烧纸”和电视公祭活动,倡导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等文明祭扫新风尚。
自2011年开始,市民政局借鉴外地经验,在全市开展社区公祭试点,在倡导文明祭扫同时,也为城市环境改善作努力。2014年,社区公祭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开展集中祭扫的社区给予2000元补贴。
西安市城区共设置158个社区集中祭祀点
“社区公祭给大家提供一个缅怀亲人、表达情感的平台。”没有焚烧纸钱的烟雾,只有鲜花的缕缕清香和对逝者的绵绵思念。去年清明期间,全市城区设置的158个社区集中祭祀点受到市民普遍欢迎,也为古城带来了文明祭扫新风。如今,沿街焚烧祭品现象大大减少,临街搭建灵棚、办丧扰民等现象基本绝迹。鲜花祭扫、社区公祭、网上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有数据为证,在2014年清明节期间,8成以上的市民采取了鲜花祭拜方式。数以千计的市民在网上建起虚拟纪念馆,一支红烛、一束鲜花、一首歌曲,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坚决纠正强买强卖违规收费等问题
“真正的思念永藏心间,挥之不去。”人们的观念也开始改变,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环保葬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让人生“最后一站”在绿色中走向永恒,越来越得到市民认同。同时,近年来西安市在清明节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月”活动,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监管,完善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坚决纠正以次充好、强买强卖、违规收费等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殡葬服务水平,殡改工作日益得到市民认同。